闽都大家一代导师林有光非必丝与竹

点击标题下「福州新闻网」可快速   林有光,永泰人,年生。著名的艺术家、美术家、教育家。曾任福州市美术广告公司艺术总监。原担任福建省美协常务理事,福州市美协副主席、福建省美协水彩画画会秘书长、会长等职务。现为福建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顾问、福州市美协顾问、福州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水彩画家学会理事。作品涉及油画、水粉画、水彩画,近二十年来主要从事水彩画,曾多次参加中国水彩画协会主办的水彩画展,获过佳作奖、金马奖,同时多次参加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主办的水彩、水粉画展,参加全国首届、二届小幅水彩作品展并担任首届小幅水彩画展评委。

代表作品

  水彩《屋檐下》入选第三届全国水彩、粉画展;水彩《山路》获中国水彩画写生精品大展优秀奖;水彩《农舍》获中国水彩大展金马奖;水彩《惠安女》入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水彩《晌午》入选第二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

  他是遍布江南的福建美术精英口中的“光师”,是美术家心中一道不断怀想感恩的崇高家园意象。他虽出身于草根,却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游弋在绘画艺术的广阔海洋中。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用博大无私的胸怀与气度,培养了包括许江、宋建明、翁诞宪等一大批现代著名艺术家在内的美术人才,

  从艺近60年,他却只办过一次个人画展,出过一次画册。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更注重画画过程,但每每形成图像后却又留下诸多的遗憾和不满足,所以我没有什么作品值得慰藉的,就是这种遗憾和不满足,才有今天的不放弃。”

  这正是他作为一代导师的精神光坏。

  他就是林有光。如今,已年近80高龄的他,仍坚守在一线教学岗位上。不时将学生的作品“晒”到   夏日炎炎,记者依约来到林有光老师家中。坐在客厅里,林有光忙吩咐老伴泡来一壶香茗,伴着氤氲萦绕的百合茉莉,将自己大半辈子的从艺旅程娓娓道出。

出身草根逆境中向阳成长

▲创作。

▲作品《岁月》

  林有光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家中共有兄弟姐妹9人,唯独自己对绘画感兴趣,尤其是油画。

  “小学开始,我就非常爱画油画,到中学更是爱得不得了。”回想起自己的学画过程,林有光至今难以忘怀启蒙老师——中学时期的朱育民老师和蔡亚丹老师。

  当时,学校成立了一个美术兴趣小组,老师十分信任他,就把画室的钥匙交给其保管,课余时间,他就经常往画室跑,也是在那时,临摹了不少苏联油画,获益匪浅。

  年,高中毕业之后,林有光迫于生活压力,进入福州香料厂,靠做牙膏谋生,三年后又辗转进入文化宫工人艺术团,在一位老师的介绍下认识了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谢意佳,并破例作为一名旁听生跟随学习,坚定了一生与绘画结缘的信心。

  “谢教授对我影响很深,他的教育理念深深感染着我,以至于后来,我自己带学生都是沿袭老师的。”讲到兴起之处,林有光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自己寄作品给被下放至农村劳动改造的谢教授,没想到,谢教授回复了十几条修改意见,言之凿凿,情之切切。

  年,林有光进入福州市美术广告公司工作,如饥似渴地学画。“当时,我创作了很多大的政治宣传画和领袖像,又接触了许多平面设计、展示、室内设计等。”林有光回忆,那时候没有电脑,所有稿件都是靠手绘,不仅使他学到不少,更增添了对绘画的热爱。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二、三十块的工资补贴家用后已所剩无几,对于作画人来说,画布和油画箱的供应成为一大难题。“怎么办呢?那个时候没多余的钱啊,只能去印刷厂废品公司去收购一斤几分钱的厚纸板,拿回来自己刷,自己做底。这样既经济又实惠。”林有光颇为得意地告诉记者。

大爱无疆为学生付出无怨悔

▲作品《码头》

▲作品《湿地残雪》

  林有光介绍,福州市美术广告公司坐落在市中心的一座塔楼,窗外三面葱绿,六、七十人聚集办公,一点不觉得局促;正中央,摆着一张乒乓球台,每天工作累了,大家就在这里放松身心。

  70年代初,福州市美术广告公司开始招收学生,林有光作为主考官,经过层层选拔,在百余名报名者中挑选了40名青年学生,其中就包括许江、宋建明、翁诞宪等一批活跃在现代艺坛的知名人物。

  “这些人都是很喜欢美术的,想进入公司也不只是为了拿份工资,他们甚至把学习绘画看的更重。”那时候,林有光身边经常围着这批青年学生,也常在业余时候带他们外出写生,“光师”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成为对他的尊称。

  许江回忆,但凡有外出奔波,他们都争先恐后,因为这是随着“光师”去经受一次艺术操练的机会,“在地铺上,我们轮流写生,透夜传阅借来的西方名著,每日傍晚,我们必要停下工作,到附近写生风景,晚上逐一评点。”

  生活中,林有光也格外照顾这群学生。逢年过节,林有光总会和夫人一起里外忙活,准备丰盛的菜肴,招待大家美美地饱餐一顿。

  林有光不仅业务过硬,还浪漫多情,弹得一手好吉他。有一次,学生们去他家拜访,见到墙上挂着一把陈旧的吉他,就央求他弹奏一首曲子。他欣然应许,从墙上取下老琴,平放在双腿上,右手五个手指戴上铜指甲,左手三个手指夹着六、七公分长的铜棒,轻轻地拨动琴弦,一曲缠绵悱恻的夏威夷民谣《骊歌》,让大伙听得如痴如醉。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年以来,常有人会慕名前往家中求教学习,林有光始终坚持不收学费,还给习画到饭点的学生烧菜,大家围在饭桌前就像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

  年,恢复高考后,林有光尽管舍不得一手带出来的徒弟,却积极鼓励他们去参加高考,“我曾经错失了去高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学生们争气,也算替自己圆了大学梦。”

退休后专注水彩

▲作品《大山在呼唤》

▲作品《晌午》

  年,福建省美术协会水彩画分会成立,林有光先任秘书长,后又担任会长,期间又结识许多画家,成为挚友,时常一块写生一块探讨,直到退休,才开始真正专注于水彩。

  水彩画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以水为媒介,通过水和色的调和,画在特制纸上的画种,和中国传统的写意画有很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早期的水彩画登不得大雅之堂,是用之画草稿及习作。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水彩画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因此,英国常被称为“水彩画的故乡”。水彩画传入我国仅有百年左右的历史,清朝末年才在江南水乡落户。这种画不可修改的“一次性”的创作难度,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林有光之所以钟情于水彩,按照他的话说,“是因为水彩画自身的特点吸引了我,当水色交融时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和神秘感,使我萌发一种想探索究竟的亢奋,以及面对挑战的勇气。”

  绘画如同做人。林有光说,真、善、美不仅是他做人的准则,也是他对水彩画艺术的执着追求。“我无意在自己的作品中标新立异,也不想改变自己写实的风格,只是想坚守真心实意地用画笔把自己的情感和大自然融在一起。”

  于是,在林有光的绘画作品中,江南烟雨、飘窗梅影、古村民居、高山银川皆能入画,风景虽然寻常可见,但总有一条蹊径、一道藩篱、一座孤桥,向远方、向深入延展,那是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炽热追求。

宝刀未老坚守一线教学岗位

▲作品《高墙》

  年,林有光从福州市美术广告公司退休之后,仍然活跃在教学领域。

  年至年,他在中国美院视觉艺术学院、中心校区美术培训中心任教。之后的四年,他又被福建一所培训学校聘为美术副校长。如今,他继续在另一家美术培训机构执教,每个周末都要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欣赏他们的点滴进步。

  一辈子谦和、低调的林有光甚至没有时间为自己办一场个人画展。这个梦想,在年10月,由他的学生们帮助完成了。

  当时,他对筹办画展的学生提出三个要求,一是不搞开幕式、不进行剪彩活动;二是不搞学术研讨会,因为听到真话很难,吹捧多听无益;三是准备一个留言本,让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以帮助他在攀登艺术的高峰时更上一层楼。

  “作为涉水者之一,我觉得已游到深水区,深感力不从心,还希望大家提携和真诚的帮助,让我游得更远一些。年事已高,尚不知退却,仅存一股‘傻劲’。”林有光如是说。

  时光如水,光阴似箭。林有光目光炯炯,“现在自己还干得动,要抓紧时间创作出更多更好让老百姓喜欢的作品。只要手里有笔,只要让我画画,其他事都不重要的。”

  徜徉在生活与艺术的天地之间,也许正如林有光为画册定名的《宁静致远》,他充分感受自然,努力以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以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以自己的语言去表现生活,其灵感,其激情,都在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中获得,而且,越是在艺术上走向深入,越是进入佳境,越感觉到生活是他艺术的源泉,并且有着无法取代的意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许江点评说,光师的水彩并无绝山彻水的奇观,却以画者至诚之意,而传内在清顺之情,展自然清彻之妙。

各方评说

▲林有光和学生们在个人画展合影。

许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那个年代可能看到的东西极少,光师的话语也不多。他纯然是默默地前往,以先行者的诚意和刻苦感动着大家,让大家在反反复复的写生之中开启目光,并彼此鼓励,拧成一股向上努力的执念。

光师,作为这遍布江南的福建美术精英群体的一代导师,成为了我们与青春记忆相联系的情感标记,更成为我们不断怀想感恩的崇高的家园意象。

光师有一组“湿地残雪”正是我的最爱。孤寂雪地,上下一白,唯天边一线,但那残芦却带着暧昧,如书法般蓬生,一片冰雪澄彻之意。如此天地间的一泓清气的流行,抒放中国诗性的清莹简放之美,让人有洗心濯肺之感。

宋建明(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色彩研究所所长)

光,色彩之母,是西画之根本,是当代绘事之共识。失去光,世界不仅生命顿失,漆黑更无绘画可言。有光,世界就绚丽,色彩也斑斓。巧了,如今就有画家名叫有光,而且一生都在追求自然界光与物色的关系。

说光师的画是有光的画,是因为在他的各个篇章中,都呈现着光师对大自然光和色的感受与诠释,在其诗般塑造的笔触下,不论静物、景物还是人物,均由那“光”娓娓道来。

他恪守发现美和表现美的法则与信条:“一路走来甘苦自乐”:他执拗地用写生之笔告诉学生们:以热爱生活之心去发现潜在日常物件底层的光和彩:他以绘画记录自身感受,有知己相伴,有知音相随,有光彩绘,既反映生活,也寄托情怀。

翁诞宪(艺术家、美术家、画家、曾任中国美院附中副校长)

欣赏有光老师的水彩艺术就像聆听音乐般的享受。有光老师的水彩作品让我很自然地把它同音乐联系,他巧妙地应用了水彩特性,不纠缠细节的刻画,而是把握整体意蕴,把自然界的形转化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律动关系。

我尤其喜欢有光老师那些风景作品,因为绘画是对自然世界的提炼,这就需要画家做大量的减法,留下什么去掉什么完全体现画家的修养,让人惊叹的是无论画的是建筑、树林还是渔船、礁石,有光老师总会归纳出一些类似钢琴黑白键的大小正方形。

这一切的一切都投射出了画家的心态:安详,宁静;投射出了画家的为人:诚恳,朴素;投射出了画家的修养:机智、克制。

往期回顾

◆“闽都史志”徐鹤苹:追寻闽都方言中的古中原文化之风

◆“金生”林培新:潇洒演绎让“闽剧小生”焕发新生

◆军旅著名作曲家葛礼道: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

◆陈扬坤:钻研暗房特技 让摄影“化平淡为神奇”

◆“山河强音”王华元:让“花儿”更红,“榕树”更绿

◆“正大气象”蒋平畴:吟哦养气,浩然作书

◆“闽剧第一梅”陈乃春:风华绽放 传承悠悠闽韵

◆刘兴淼:画家要有信仰,用作品服务社会完成自我

◆闽派书画研究拓荒者梁桂元:水墨人生大爱无言

◆八旬漆画家郑益坤:醉心大漆之万千姿态不遗余力薪传技艺

◆百岁诗书大家赵玉林:翰墨载道,期颐之年再攀艺术高峰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吴阳

编辑:林少斌

福州日报社







































北京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ouwanbao.com/fzwbzn/76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