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宏琳厝将还原乾隆年间风格,修复工程

商务合作请加   去年受台风“尼伯特”影响,宏琳厝因墙体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导致建筑墙体大面积倒塌。如今经过半年多的抢修,截至目前宏琳厝灾后重建已按照总进度计划完成了三成。到年底,受损建筑将全面完成修复。

工人用旧木料制作部件。

  “不论是小范围修补的砖头和灰板壁,还是一些三进后座区的阁楼所用到的榫卯,我们始终会坚持用老的原料调配方法和手艺,尽可能地还原乾隆年间的样子和格局。”19日上午,受访的闽清县博物馆馆长林跃先对于宏琳厝保护修缮显得信心十足。

  细节上格外用心

  19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宏琳厝看到,一进的施工队正在进行外围夯土墙的修葺。在二进、三进内,不少古建筑修复师们正在房顶结构上做修复施工。相比于半年多前采访时候的满目疮痍,如今厝内特别是二、三进,不少砖墙体铺设、地面整改以及木柱梁等,都基本完成,三进内重建的阁楼主体初现。

  在外人看来,古建筑修复,就是锯锯木头和砌水泥墙那么简单。但是对于古建筑修复师傅们来说,在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需要静得下心来。“一座古建筑修复需要木工、石工、瓦工、泥水工、漆工等多个工种全力配合,慢工出细活。”现场的施工人员说,最难的是榫卯连接,精度要高,误差要控制得非常小,这种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太紧易产生裂缝,太松易散架,结构连接或转角处,要严丝合缝,平平整整地融为一体,这十分考验功力。在局部的更换中,还得避免造成其他部件的损坏。

  “没有一定耐心和坚持,是做不了古建筑修复的。”该施工人员说,在修复过程中,老师傅们在细节上的“修旧如旧”,更是丝毫不敢怠慢,不吝啬时间和精力。

  以一进的灰板壁为例,师傅们会选用传统的毛竹篾,经过涂泥巴、抹灰的程序安装。其中,毛竹篾安装前就得经过火熏、脱水等工序,正常情况下仅1平方米的灰板壁就得耗上10天左右的时间。小面积砖墙体修补用的砖块,师傅们都是用稻草、草灰、黄土和白灰等,按古法的比例调配而成,尽可能接近当时的材料和成品。在新木柱梁的做旧上,他们会先用防虫防腐药水在木头上涂一层保护膜,再涂上用墨水加茶叶或者色浆调配的药水。

修复工程中大量使用榫卯结构。

  土坯用料经受浸泡考验

  历史达多年、全国单座面积最大的古民居——宏琳厝位于坂东镇新壶村,去年被洪水浸泡,夯土墙倒了三分之一,间房倒塌了多间。

  闽清县博物馆馆长林跃先告诉记者,在宏琳厝受损前,厝内的房屋混杂着清乾隆、民国和现代三个时期的建筑,他们也正借着这一次的修复,将全厝统一还原成乾隆年间的建筑风格和格局。清淤时收集的脱落建筑构件、瓦块等将被重新利用。古厝周边20米范围内,不允许有建筑存在。目前,厝内及20米保护范围内重建户已全部安置。坂东镇政府已请动迁公司制订宏琳厝征迁方案,初稿已出来,正进一步细化中。

  同时,监理方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由于吃过洪灾的苦头,在这次用于一进修复的土坯墙体原料中掺入石子、贝壳、竹筋等,比原先所用的材料更为讲究。同时坂东镇政府特地请来了权威机构,将用料做成模型板房进行实验,成功经受住短时间的洪水浸泡,最后才用在此次的修复施工中。

  此外,为确保宏琳厝外梅溪干流的行洪安全,闽清县委、县政府还对坂东以及坂东上游的塔庄、省璜等共三个乡镇段梅溪干流进行河道清淤清障,邀请军地共建部队于去年10月8日帮助进行河道清淤,并在11月21日完成,共清淤13.95万立方米,提前3个月完成任务。如今,该县还继续加强清淤和防汛备汛,形成常态化管理。

综合编辑:闽清在线(转载须注明出处)

内容来源:福州晚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订阅与投稿

长按下方指纹识别处,识别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最好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ouwanbao.com/fzwbzn/11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