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渭河,狼狈极了,遭敌侧南击。渭河上游下暴雨,我们徒涉,水越来越大,冲了点人去……”贺龙元帅在《回忆红二方面军》中写了年他们强渡渭河的情景,他时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兼第二军军长。渭河是国民党军队最后一道依托大河设置的防线,在武山县红军强渡渭河进军榜罗镇,最终到达陕北。因其在长征中的重要作用,武山县建立了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
1.红军三次强渡渭河
榜沙河如同一把长刀,将西秦岭劈开一道裂缝,最终在鸳鸯镇汇入渭河。榜沙河及其支流龙川河沿岸是一个地肥人勤的地方,新寺、马力、鸳鸯等乡镇为武山县富庶之地。长征期间,三大主力红军,先后三次经过武山,强渡渭上抗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徐向前、任弼时、王树声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武山留下过足迹。
第一次是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彭德怀的领导下,于年9月25日从漳县新寺镇过龙川河进入武山地界。沿途经过包家柯寨、杨坪、付家门到达鸳鸯镇的丁家门宿营。次日凌晨,经鸳鸯镇突破敌人封锁,渡渭上,宿营于费家山水家沟一带。27日,翻越盘龙山和祁家岘梁,进入通渭县榜罗镇。第二次是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委詹才芳领导的九十一师和九十二师,于年8月23日,从漳县新寺镇进入武山境内,九十二师在军参谋长李聚奎带领下,经包家柯寨、杨坪、丁家门、颉家门,从鸳鸯镇渡过渭河,继续北进;军部和九十一师留驻鸳鸯镇、山丹一带,宣传抗日,筹资筹粮,9月29日,红四方面军总部相继到武山,九军随总部一起行动,五军相继而行。10月8日,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在武山驻扎了四十多天后,奉命北上,经费家山,穿越榆盘去通渭。第三次是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左路纵队(总指挥部、第二军、第三十二军),年10月8日,从礼县翻越分水岭进入武山的草川,经谢家庄、包家庄、中坝到柏家山宿营。9日,分兵两路,左路经湾儿、观儿、史家庄、文家寺,在洛门镇西旱坪、上堡子一带击溃国民党保安队的堵截后,占领洛门镇。于当日深夜抢渡渭河,经咀头乡去甘谷礼辛。右路沿聂河出沟至甘谷盘安镇,过渭河上北山,在礼辛与左路队会合去通渭。
2.声东击西渡过渭河
为了堵截中央红军,蒋介石调动七个师的兵力进入岷县、徽县、礼县、天水、甘谷、陇西一带布防,构筑成所谓的渭河封锁线,企图将陕甘支队消灭在渭河南岸。其中,敌军仅从武山鸳鸯镇至洛门镇一带的要冲上就修建了碉堡和炮楼三十多座。
年9月20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哈达铺,部队整休后改编为陕甘支队。休整两天后,9月23日,主力红军从哈达铺出发,为了调离在渭河两岸设防的敌军主力,红军扬言东进,以迷惑敌人。沿东北方向天水前进,作出佯进攻天水,威胁西安的样子。天水守敌王钧见状,忙将沿渭河构成封锁线的敌人主力向天水集中,致使沿渭河布防的敌军大为削弱。24日晨,主力红军离开驻地岷县闾井后,昼夜兼程,转向西北方向,早把胡宗南部队甩得远远的。所以,远在百里之外的敌电台报告说:“红军主力仍在哈达铺,有向西和、礼县进扰模样”。此时红军突然调头转向西北,经岷县红崖,入漳县黄家河村至新寺。因敌机骚扰,防空耽误时间,红军星夜赶路,至25日拂晓,强行军一百三十余里,到达新寺附近,为了迅速突破渭河封锁线,红军仍未停步,跨越龙川河进入武山境内,急行军四十余里,到达鸳鸯镇丁家门,部队已极度疲劳,除派少数警戒外,部队全体休息。红军行军一昼夜半天,行程一百七十余里,中间仅吃了一顿饭。此时,驻扎在鸳鸯镇大王庙的鲁大昌的一个连已调往天水。26日拂晓,司令部命令全军,限上午九时前全部渡过渭河。经半天一夜的休息,疲劳已经消除,部队在做好渡河准备工作后,沿榜沙进,到达渭河之滨的鸳鸯镇,分两路纵队渡河。时值深秋,因渭河水面较宽,河水不深,部队又分几路纵队同时徒涉,很快就渡过了渭河。
红二方面军过武山时,时值深秋多雨季节,渭河河水上涨,气候转凉,头顶有国民党飞机迂回轰炸,前有渭河拦路,国民党保安队堵截,后有胡宗南追兵。在过渭河时,深夜用绳索作缆,才抢渡过渭河。红四方面军在过渭河时,因河水暴涨,鸳鸯的群众和红军一起,在榜沙河和渭河上用桌子、面柜等物做桥墩,上铺门板、木板,架起了行军桥,帮助红军过河。群众还帮助搀扶体弱战士,背送东西,护送红军过河。
时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师政委的廖汉生,在回忆录中写道:“军情紧急,刻不容缓,红二方面军边打边走,于敌军缝隙中杀出一条生路,不料渭河涨水冒险抢渡,经通渭、会宁以东,进入宁夏境内……”这平实的文字中,我们读出了惊险与激烈。
岁月荏苒,往事悠悠。八十年过去了,红军强渡渭河的壮举,我们只能在资料上看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已经无法体会。当年红军渡河处,现在已经建起一座大桥,将渭河天堑变成通途,渭水缓缓流过,河水无声地诉说着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3.红军过后革命火种遍及武山
9月初,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记者追寻红军的足迹来到武山县鸳鸯镇,此行我们专门探访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陪同记者一行的是武山县红军强渡渭河纪念馆馆员韦晨灿,他多年来致力研究红军长征历史,多次进行田野调查,在武山县属于红军长征研究方面的专家。
在榜沙河边的颉家门村,我们穿过曲折的小巷,来到一个陈旧的小院前。推门而入,迎面是一座老房子,墙上一块木牌特别醒目,上面写着: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六年建立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在台阶前花草的衬托下老屋越发显得古朴、庄重。说起红军的故事,韦晨灿如数家珍。经过一百多年的兴衰变迁,现存的这座南房就是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坐南朝北,陈旧、简陋,虽然占地面积只有30多平方米,但在武山历史上却有着重要位置。
“锤头砍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年,这副对联就在武山县苏维埃政府大门之上,门上插着一面镰刀锤子红旗。年8月23日,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率领红军,经漳县新寺镇到达武山境内,过马力镇包家柯寨、苗庄、杨坪、王家门、鸳鸯镇丁家门、盘古等村,红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宣传募捐抗日救国公粮,支援红军;建党建政,创建根据地,解决红军吃穿用的问题。9月上旬,军队的地方工作部门发动群众,在鸳鸯镇颉家门村成立了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杨芬芝任县长,马子卿、马鸿九、颉发俊、石怀玉、刘春荣、李告娃、乔秋儿为委员。在山丹镇成立了中共山丹区委、山丹区苏维埃政府、区农会,马鸿九任政府主席,马德功、马绪元、马世成、马正川为委员,马德功任农会主席,附近各村成立了村农会。红军发动群众在马力镇包家柯寨等地组建了办粮委员会,在包家柯寨、鸳鸯镇、山丹镇等地设立粮台,为红军筹粮,仅渭河村就筹粮2万多斤。所筹之物,除供给部队外,其余发给当地穷苦百姓。各村妇女帮助部队制作服装、军鞋。
4.红色星火终究燎原
“红四方面军在武山活动期间,建起了天水地区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中共鸳鸯、山丹区委,及多个党支部,开展了一系列剿匪、筹粮、反霸等活动,建立了甘肃抗日救国军第二路军等组织,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韦晨灿介绍,红军在此播下了很多革命火种,柴宗孔领导的中共武山刘坪支部,组织“西北人民自卫军武山游击队”队员,夜间破坏敌人修筑的碉堡等军事设施,在红军途径的路边砍放柳梢,以供红军伪装防空。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武山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以“义子、义女、儿媳”等名义,保护遗留红军39人。
红军撒下的革命火种一直的武山燃烧,随着时机成熟,星火立即成了燎原之势。年,中共武山县工委成立。到解放前夕,全县党支部发展到32个,党员发展到人。他们成为武山迎接解放、创建新的政权的骨干力量。“武山县地下党自己解放的。”说起年武山县的解放,韦晨灿有些自豪,没有等解放军赶到,在地下党的策反下,驻守武山县的国民党军队已经起义。(兰州晚报记者彭维国)
来源:兰州晚报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治医院白癜风又快又好的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