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艺海经历和心得体会
文/关山月
兴趣,使少小涂鸦;也是兴趣,使涂鸦不轰。直到在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念书,在兴趣驱使下作画的同时,我开始有了朦胧的追求意识,对各种画派已有所选择,对革新的岭南画尤为钟爱,自己的作品,也有了时代烙印,追求出新,但应该说,还是兴趣起着更大的作用。跟了高剑父老师后,我才更加明确画画为什么,为什么画画,广州陷敌后,我逃难往澳门,一路上的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使我有了亲身的体会,恨日寇,便画抗战画。后来,举办了抗战画展,得到观众的认可支持,受到鼓励,便更坚定了自己的信乞讨,可以说,我有目的的艺术实践,是从抗战画开奴的。解放后,受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变会上的讲话》的影响,开始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而现在,我不仅为了“二为”,同时也为了宏扬民族文化、继承传统,不断阳新。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实践应该注入强大的生命力,时代前进,笔墨也应前进,曾有朋友忠告我,说我如今还没有个人风格,说这是我最大的缺点,但我认为,这也晚最大的优点,其实,我并非没有风格,而自己的艺术在变化着,我没有营造一个框框,把自己困禁起来,封闭着。中国辛亥革命之后,新旧的斗争很尖锐,“岭南画派”并非自封,这是源于别伯称谓,当时,它只是一个新派,高剑父老师为培养更多的新生力量,成立了“春睡画院”,他反对学他的东西跟他一样,也反对同学之间相互模仿,要求各有各的风格,这种思想,对我的影响很大。画了半个世纪的画,在实践的方向、手段和成果等方面以及实践历程中一些经过及事件,自己都有着深刻的感受,籍此机会,我试就这些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壶口观瀑
碧海涌蓝天
先说说实践的目标与方向,这就要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纪观、艺术观,明确了,努力就有方向;如果没有,只能是原地踏步走。我在市师念书时,班成立了一个读书会,读书会吸收进步的同学,订有邹韬奋主编的进步杂志《生活》,要求读书地成员必读,当时,我增强了抗日意识,积极地参加抗日宣传活动,还画有抗日英雄马占山像,贴在自己房间。后来,在高剑父老师的教导下,在艺术实践的锻炼中,我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观跟时代挂上勾,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我觉得,这样,才有我人生的意义。只有当自己的思想端正了,才能明辨是非,不走歪路,才可能追求艺术的真、善、美。艺术要比客观更真、更善、更美,她不是自然主义。现在有些画画变形,不是往美的方向变,而是导化了形象,甚让人看了一筹莫展。真正的艺术应使之变得更美,这是人民大众的要求,是时代的使命,是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朝着既定的方向走下去,实践便会少走弯路。现在我们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窗户打开了,清新空气进来了,蚊子苍蝇也跟着进来,有的画家忽略了艺术的宗旨,结果艺术成了商品,没有了“二为”的观念,不讲真、善、美,更没服艺术的灵魂。我们一定要看清客观形势,借客观时机,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思想。要善于利用外部既有条件,把被动变为主动,对客观要有主观的分析,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能做到一切东西为我所用,变为艺术的营养。医院,很不习惯,经过调整,我现在习惯了,我学会了利用这一段时间想问题,利用这个空间跟你谈一谈我的艺术经历和实践体会,希望你从中得到启发教益,少走弯路。实践的目标决定了,方向也明确了,至于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呢?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手段,我们是炎黄子孙,都有个昨天独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我们不应忘记还有个传统的习惯,讲话用中国传统的语言,写文章用中国文字,写画则用中国传统的笔墨。这样的文艺作品容易流通,才易达到“二为”的目的。党中央一直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无疑其目的是为启后,为了开来,除在艺术实践上得到发展之外,还必须借鉴外来,即古为今用之外,还得洋为中用,把外来有用的东西都吸取过来,经过消化,成为营养,对启后和开来来讲,也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画“以形写神”,写形是手段,写神才是目的,如何达到目的,这就要提高“写”的能力。发挥书法功能,这是中国画的特色,也就是要有笔有墨。书法是艺术形式,但画画得有内容,这就要练基本功,用笔笔直接写生。要积蓄形象,就得写生、速写和墨写,通过这些去观察对象,分析对象,通过写,形象才能进入大脑,尤其是不依赖橡皮,直接用笔笔画,更易记忆,大脑便会积累越来越多的形象,创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我以前无论到任何地方,口袋里总是装有速与本,为的就是随时随地把资料记录下来。脑袋所积累的形象,使我一生受用不尽,我至今创作都不需翻阅资料的速写。所以既要利用好中国“毛笔”这个武器,又要胸有丘壑,这样,内容与形式就会更好的统一起来。五六十年代,我在美院担任领导工作的同时,仍坚持教学,孔子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我在教学生的同时,也动手跟同学一起画,一方面是示范,同时也是互相观摩,也可在同学中得到启发。学问、学问、边学边问,不耻下问。看人要两方面,既看到别伯不足之处,更要看到别人的优点,便起到教学相长、能者为师的作用。在艺术的道路,良师益友也很重要,为师的指导,朋友的帮助,都对我的发展作用很大。我常说没有老师(指高剑父老师),便没有我的今天。我在澳门、香港和大后方开抗战画展时,便有幸得到夏衍、叶浅予、张光宇等朋友的鼓励赞赏,这在当时,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又受到郭沫若、张大千、老舍、陶行知等人的帮助扶持。所有这些,无疑使我能朝着正确的艺术道路走下去,起了巨大的作用,使我的道路越走越宽,艺术境界的追求越来越高。手段还包括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艺术修养,要有恒心,有耐性,做到精益求精。艺术是矛盾的统一体,往往矛盾越大,能统一起来,艺术性便越高。所以艺术必须要有矛盾,但又必须要解决矛盾。“柳暗花明又一村”,矛盾一经解决,便当头明亮起来。画画过程往往充满矛盾。我在年创作《龙羊峡》时,发觉把山画高了,小便小啦,把水画宽,山却又显得低了,怎也表现不出山高水阔的画面。后来,几易其稿,我终于发现了一窍门,就是在画面上有意识突出山上的公路和房子,让自然界的山与水跟这些人为的实物对比。结果,整个画面豁然开朗。所以,有矛盾不用怕,关键是如何去解决矛盾。比如书法中所说的“和而不同,违而不乖”,就是既要有矛盾,又要统一。实践要出成果,首要的便是要有正确的观点、坚定的立场,讲到做到,持之以恒。
南海荫绿洲
九十年代第一春
上面讲了许多感性认识,现在我讲一讲理性的认识。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现在,我一直在实践,贯彻落实,感性的东西较多,也看到了一些成果,如果知了未行,知而不行,便很难落实。现在是初级社会主义新的起步,引进了市场经济,在引进积极的东西时,腐败的东西也随之而来,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免疫力,这就得有正确的观点,坚定我们的立场。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有信心,跌倒了再来,否则便功亏一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勤奋走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前进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流浪式前进,我们要不断地吸取教训,最终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论认识,然后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践。这里面是自己的体会,是自己的经历,这是最宝贵的。如今,有些人说艺术无国界,这是发展规律,但是不能没有民族特色,无国界并不等于无特色,我们必须保持中国画的特色,特色要保留,特色也要跟着时代发展。艺术的任务是改造客观世界,艺术家是精神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提高自己的修养,必须言行一致,只有当自己的精神灵魂健康了,才能够洗涤别人的污垢,引人向善,美化生活实践要有理论依据,实践又要及时总结,成果来之不易,总结,可以让我们吸取前进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成为新的理念,或者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总结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如果没有实践的结果,很多东西便没有依据,理论也便无可立足。我把画捐给深圳市人民,也是向大家提供我艺海中的经历和实践的结果,在自己总结的同时,也让观众来总结。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作品必须要有源有流,有时代感,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也必须要有个人风格,只有这样的和品,才是有价值,有感染力的好作品。
三友迎春图
朱砂冲哨口
上面谈及的都是实践中的一般规律性,下面着重谈我个人在艺术实践中的一些具体的会体会,包括生活实践、创作实践、教学实践和几次合作画的感受。所有这些,首先都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艺术观,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实践的正确方向,在实践过程中,才能站稳立场,坚持观点,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才能防止随大流,人云亦云,丧失了自己的主观。有人为我至今还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可惜,也有人说我是宫廷画家,经常为公共场所画,批评我反对卖画,固步自封等等,别人由于不了解自己,以免说三道四,我并不介怀。文革前有些艺术作品存在着千篇一律,出现因偏重政治内容而忽视艺术形式的偏向;文革后至改革开放期间,有些作品又出现只重艺术形式而忽视艺术内容的另一偏向。也许是立场观点在起作用,我往往能把被动的变为主动的,把消极的促成为积极的,自己尚能主宰自己的合运,没有受其牵制与影响,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致动摇而随大流,此乃内因战胜外因在起的作用。艺术是时代历程的印迹,故“笔墨当随时代”。由于时代不断前进,生活也不断在发展,所以生活实践是无止境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也就是艺术创造的财务,没有生活的积累,等于无米之炊,没有米是煮不成饭,所谓深入生活,就是说要积累生活,只有通过“四写”的实践、再实践,才以积累起来,我写了“橡皮功过”的文章,主要是提倡用毛笔写生、速写和记忆画,首先要求看得准,才能动笔画得稳,因为每一笔都牵动全局,下笔前要想得周详,墨笔画错了不能改,通过这样的长期锻炼,客观生活形象才能进入大脑而逐渐积累起来。经过不依赖橡皮的速写、写生的锻炼积累,默写、记忆画就更有条件了。创作实践,就是把客观的生活变成主观的艺术的实践,我们反对纯客观的自然主义,也反对纯主观的形式主义。艺术语言,往往来自传统或来自划鉴,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关键是如何“用”的问题,即学古不能泥古,借鉴不能搬用,只能通过不断实践来消化而吸取营养。更重要的是去实践中寻求、探讨,在探讨中体现出新的发明创造,特别是前人未表现过的新境界和时代精神,非通过不断实践、探讨不可。艺术语言丰富了,还得言中有物,有情有意,即有形有神,形神兼备,才能达到雅俗共赏,才能随着时代前进而更好地起到“二为”的作用。明年(年)是我老师高剑父周岁延辰,我为纪念他赋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提取“时代颂歌笔行先,画图风格人品决”,其中所指的是“笔墨当随时代”的导向,因为艺术必须跟着时代向前发展。高师还具体要求门生应“青出于蓝要胜于蓝”,他要求学生按他的指向搞新中国画运动,坚决反对模古、仿古、泥古,即主张继承传统时要消化传统成为营养,也主张借鉴外来,但绝不能生吞活剥的搬套滥用。即要求要保持传统的优势,而发展传统,运用传统和外来的艺术语言反映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和时代背景中创造出新的艺术,他还特别指出,一定要作品富有各自的个人风格,因为各人的修养、心得、本会都不一样,和老师固然不同,和同学之间也不一样,如果都和老师一个模式,或和别人的和品没有两样,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绝不是创新的正途。这些有血有肉的教诲与辅导,是我一生中获得的最大最深刻的教益,在我的艺术成长过程中永远难忘。因此我写指导念诗最后两句是“未忘培育得恩师,才能关山漠阳月”。这里也谈教学实践,因为我是师范学校毕业的,曾做过几年小学教师后来又在美术院校当过十几年领导,并坚持教学工作,争取和学生一起深入生活,共同提高,在这方面的实践理应也有我的发言权。当老师不易,我认为必须言传身教,首先以身作则,才能树立当老师的形象和威信。但老师也不是万能的,比方我是教中国画的,而学生当中许多都学过西洋画,两个不同体系的画种,我在教世也在学,从学生中了解西洋画的影响,所谓能者为师,这方面我得向学生了解,进行探讨,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比方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问题,怎样用?并不简单,这得通过不断的实践。即用古不能泥古,学洋不能照搬,一定要经过消化,才能成为真正的营养,特别对中西画两个不同体系的一是解和如何对待,我没有摆老师的架子,应该共同探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最后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此,顺便谈从事合作画实践的体会,在生活实践方面,50年代,我们经常下乡,要求和农民三同,当老师的应以身作则。50年代一次在湛江参加堵海工程两个月,回来一,师生搞了一幅大型合作画,题目是《向海洋宣战》,这个把生活变为艺术的创作实践,是一次非常可贵的实践。最近,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傅抱石画展”,羊城晚报记者向我了解我和傅抱石的关系。当时,挑起我许多回忆,特别是合作《江山如此多娇》和年同到东北旅行写生的回忆。也许因为美术是个体生活的关系,容易产生门户之见,也更易产生代沟,当我和傅老接到合作《江山如此多娇》的通知之后,因为以前大家未曾合作过,都担心怕完成不好这个光荣的任务。但领导要求我们既要保持各自的风格,又要统一。所谓各自的风格,也就是发挥各人所长。不论谁在动笔之前,一定要通过协商,观点取得一致之后,才能动笔,先动笔者为主角,后动笔者为配角,创和过程,人人都当主角,又当配角,这样同心协助的进行合作,既很顺利,又很舒畅,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都有效益,因而我们之间艺术见解,艺术道路,不但没有什么代沟,也没有什么门户之见。我们之间有了这次合作的基础,到年又到燕涨旅行写生几个月之后,共同语言更多了,艺友情谊就要深了。另外也谈谈赵少昂、杨善深、黎雄才和我四人合作画的体会,因为赵、扬两位在香港,黎和我在广州,不能同在一起即席毫合作,当时由香港新华社杨奇同志牵线,两地互送合作的作品,总之,先画的内容为主角,配合的为配角,也有主次之分,互不干扰,力求协调统一,没有争座位的现象,这样锻炼很好,不但没有成见,反而增进了互相之间的情谊。也许因为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目标,为了中国画事业和些应有的贡献,力求为民族传统文化争点光彩,绝不是应酬的笔墨游戏。因此,合作得很成功。
北国牧歌
蒙民游牧图
在我这次讲座即将结束时,我想,只要我们携手一起,在扎根于传统的同时,把一切“事后为”为我之养料,在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补充,不断发展,那么,我们作品便会常青不衰;年的文化传统,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国画,也必将随半时代的前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我们实践的步伐,如璀灿的明珠,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年9月下旬,关山月医院东病区治疗检查,每天都得一个上午或下午输液,他利用这段时间,跟我谈他的艺术实践经历和实践体会,11月27日,于“关山月近和展”在岭南画派纪念馆菜出期间,他又为国画系的师生和了一次讲座,为了研究与学习,我把画系的师生作了一次讲座,为了研究与学习,我把他谈话及讲座内容记录下来,整理后,经关山月先生修改补充,成此文,希望关老的实践历程、本会,能对我们都有所裨益。关志全记)
作者简介
关山月(.10.25——.07.03),原名关泽霈,年生于广东阳江。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年任广州市艺专教授。年后,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兼院长,广东艺术学校校长,广东画院院长等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言墨堂文化
策展/收藏/鉴赏/学堂
北京市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致力于白癜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