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这个地方因为求功名很灵验而出名这里

不少老福州人都熟悉这句话:“梅花出美女,文石好道头”。其中的梅花,指的是梅花古镇,文石指的则是同位于闽江口南岸突出部入海口处的潭头镇文石村。   

文石三面临海,自古是渔盐汇聚、商贾交易之地,“道头”即是码头,史书记载这里曾“稠密繁华,舟车辐辏,人文蔚起,有邹鲁遗风者”“货物皆在文石起运到省,省中各处货物亦由文石出海……朝廷遣天使,俱在此设祭开船。”   

福州滨海文化景观评选·长乐篇,今天记者将带您前往长乐的潭头镇文石村,探访始建于万历二十年的登文道——一处很沧桑、有故事的古码头,以及由它和周边景观共同串联起的,一段由明朝至今天,人们对海洋的征服史。

登文道修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年),码头由花岗岩大条石铺成,长十尺,宽一点八尺,厚一点二尺,使双条并列成道。每块条石重达两吨多。登文道是闽江口岸商旅行人水上交通要冲之一,是重要的船舶停靠点和对外通航的一个港口。当年,文石舟车云集,官宦商贾、文人学子络绎不绝,市场非常繁荣。

  

登文道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花岗石砌础、双条石铺面的“道头”在数百年后仅存近百米的一段,并且由于潮汐变化,时时隐于水中,潮水尽退才完全露出水面。潭头镇党委书记董春雷向记者说起它的由来——曾经,福清及长乐的学子上省、进京应试都由此处登船。由于闽江入海口水急浪大,学子们只能让人涉水背着登船。因此便有学子在附近的天妃庙许愿:倘若高中或出仕,必献石铺道。立身成名的学子越来越多,石道渐向江心延伸,登文道遂建成并得名。慢慢地,登文道也成为了成功起点的象征。而如今,人们走上登文道,还可以看到那些大条石上捐献者的镌刻。   

不仅如此,登文道还曾是古代长乐客商出洋的始发地和朝廷使臣赴琉球岛的码头,是历史上中琉关系的重要口岸。目前,它已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

  

时代变迁,登文道在今天已不复有往日的功用。它静默在江涛中,作为恢弘历史的见证者,接受后人的拜访和观摩。

登文道附近有座“钦赐天妃庙”。文石的天妃庙何以有“钦赐”之称?这是因为郑和第三次奉旨下西洋时,就是从文石出发的。传说船队后来曾在海上遇险,幸而妈祖显灵,使得船队安全回到南京港。郑和将此事上奏永乐帝,从而便有了这座富丽堂皇的庙宇,更有了“钦赐天妃庙”的匾额。如今重建的天妃庙内还有郑和往西域取宝、朝廷遣天使封琉球中山王等历史事件的碑文记载。

钦赐天妃庙和“海不扬波”的碑刻。

  

虽屡历兴废更迭,但天妃庙当年泥拌碎瓷瓦夯筑而成的壁墙仍然原貌保存。站在天妃庙前,仍有涛卷浪翻之声盈耳,而庙前“海不扬波”的碑刻,给宁静的天妃庙平添了几分豪气。

离登文道不远,建于明洪武十年的的烟墩、炮台,诉说的则是另一幅历史图景。沿着牛山脚下的一条小路向江边走去,有一小山丘人称“马山”,古时山上曾有文石寨(军营)、烟墩和炮台。它们都是海防设施,曾在明朝的抗倭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于明洪武十年的古烟墩遗址。

  

如今烟墩和炮台遗址皆成景观迎接游人,马山顶上爬满青藤绿草,山下一块形似“海豹”的大石,惬意地半卧水中,乐享和平的清风。

不如周末来这里,

感受海洋的文化。

福州晚报记者:赵莹、翁宇民

新媒体编辑:张小喵

福州晚报新媒体部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福州日报社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名的医院
白癜风饮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ouwanbao.com/fzwbzn/92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