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龙”及“眠龙寺”的由来
作者︱占君武
图文编辑
百合之香
在团风县淋山河镇境内,有一条长约余米的山岗,因地形地貌酷似一条长长的睡龙静卧在山岗上,故取名为“眠龙”。山岗脚下是龙首,龙首旁边建有一座古寺,名曰:“眠龙寺”。
元末明初,由江西搬迁一张氏家族来眠龙定居,先后建成了张户岭、张家大湾、张家山、张家冲、张家楼等村庄,并在“眠龙”修建了张氏家族的祠堂。此后,童、王、孙、林等姓氏家族也纷纷来此地落户。人口的迅速繁衍,地貌的不断改变,为后来在此地大兴土木,修造“眠龙禅寺”,弘扬佛法奠定了基础。
据“眠龙禅寺”的碑石记载:明朝万历三十年间,有一得道高僧云游四海,途经眠龙,傍晚时分,当他进入眠龙地界的“龙口”时,天气骤变,倾刻间雷鸣电闪,暴雨倾盆,前面一条连绵起伏、崎岖坎坷的山岗挡住了去道。僧人双手合十,口念佛佗,眨眼间,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悬挂在“眠龙”的上空。僧人信步登岗、慈目四观,顿觉心旷神怡:“阿弥佗佛,此处乃是贫僧修心养性、诵法传经的道场!”
僧人被“眠龙”的湖光山色吸引,留连忘返,投宿在东榨坊。周边各姓氏家族头人得知情况后纷纷赶回拜见高僧。众心所向,决定修造寺庙。
高僧仔细察看“眠龙”的地形地貌后,亲手描绘寺庙图纸,在各姓氏家族头人的鼎力赞助下,历时一半年,“眠龙禅寺”初具规模。寺内依次建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娘娘殿、罗汉殿。是当时方圆数十里内建寺最早、香火最旺盛的寺庙之一,距今有余年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眠龙一带为共产党组织、国民党部队、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殊死搏斗的战场。“眠龙寺”炮轰不倒、火烧不毁;眠龙儿女踊跃投身革命,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这些不能不显示“眠龙”的神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人,改革开放、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重新扩建、修缮一新的“眠龙寺”;布局新颖、错落有致的“钓鱼台小区”、“眠龙寺小区”成为眠龙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漆宋公路贯穿眠龙全境,“眠龙”这条千百年来不曾睁开眼睛的青龙昂起头颅、敞开怀抱让漆宋公路沿着自己的巨大身躯一直向北——大别山区伸延。眠龙儿女必将沿着这条通向更加文明和谐、幸福富强的康庄大道。
作者简介
占君武,湖北团风人,湖北黄冈市作协会员,迄今已在《湖北日报》、《羊城晚报》、《沈阳晚报》、《新民晚报》、《教师报》、《福州日报》、《乡土野马渡》、《做人与处事》、《喜剧世界》等报纸和刊物,出版散文集等。
征稿启事:老家有约是东楚文化和怀乡编辑部联合推出的微刊,每月推出四期,主要征集乡情乡音的故事,以散文、小说、纪实文学为主,支持原创,本平台每年从中择优收集整理出版单行本书籍,选中者均付薄酬并赠样书。投稿邮箱:yunshangtf
sina.白癜风青少年基金会湖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