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江文辉朱国兵文/图
寒假,本应该是校园最安静的时候,但温岭箬横镇乌沙小学的校园内却是热闹非凡,1月31日上午,由箬横镇“乡村七巧板候鸟守护团”发起的“寻找父辈儿时的年味”活动在这里举行,吸引了上百名城乡孩子参加,整个校园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过年的故事,就是讲讲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是怎样过年的。那时候,生活条件没现在这么好,我们在过年的时候吃到的最好的食物就是炒米、糕条、炒豆之类的……”今年75岁的江夏连老人,是箬横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他也是箬横镇关工委的一员。“寻找父辈儿时的年味”活动,他担当了“听祖辈讲过年”项目的讲述者。
台上江老讲得非常认真,台下孩子们也听得仔细。“小候鸟”胡顺美听了江爷爷的故事后,感触很深。她说,这项活动非常好,让她了解了几十年前本地人的过年习俗,拓宽了自己的学习视野。
除了讲过年的故事,主办方还设立了“轰的一声乐开花”项目,请来了松门镇北咸田村的“打炒米”师傅,现场为孩子们“打炒米”、“打糕条”。只见师傅把大米倒入“炒米器”内,然后拉动风箱,放在火上滚动烧,10分钟左右,“炒米器”即可开盖,轰的一声响后,香喷喷的气味就会扑鼻而来,孩子们也会蜂涌而上,去抢炒米吃,场面甚是热闹。
“‘打炒米’,轰的一声响,当时真得吓住我们了,我以为是什么东西炸了,跑过去一看,原来是‘炒米’,我就立刻用手抓起来吃,闻着真香,有很多人都在那里抢‘炒米’,我去的时候都已经快被他们抢光了。”胡顺美一边吃着,一边开心地告诉笔者。
这次到乌沙小学来参加“寻找父辈儿时的年味”活动的,除了乌沙小学的学生外,还有来自温岭城区太平小学等学校的学生,以及松门三小的孩子门,总共有多人。太平小学的家长特别细心,他们回忆儿时走亲访友送“包头”的习俗,把一些零食放在粗纸包里,然后结上红绳子送给“小候鸟”们。
当天的活动,除了“打炒米”、讲故事外,还开设了写春联、剪窗花、包粽子、做纸灯笼、搓汤圆、拔河等活动,城里的孩子来到乡下,与农村的孩子一起感受农村风俗,大家都说玩得都非常开心。
箬横镇“乡村七巧板候鸟守护团”团长朱国兵介绍说,之所以发起这项活动,是基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一些传统的过年习俗已经渐渐淡化,父辈们过年时吃的美食已逐渐远去,新时代的小朋友们连见都没见过,更别提尝了,还有就是让更多的“小候鸟”们也能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旧时年味,传承传统文化。
小孩得白癜风好治吗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