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国际在线福建频道”
“登山步道从牌坊进来,通过架空廊道由北往南穿过学校,一直通到半山腰上的太平街,全长约米,宽6米至9米,其中架空廊道长米。再从太平街的郭氏家祠门口,通过建设中的风雨廊斜坡式上山,接到于山风景区管理处前。风雨廊为台阶式,几十米长,沿途将建设并串起4座观景亭。登山步道和风雨廊(含四座亭子)组成于山北坡的主通道。”现场施工人员介绍。
于山北入口主通道的风雨廊的效果图。
登山步道北段为人车混行,南段为架空廊道。架空廊道作为步行空间,将砌围墙与学校隔开,不影响校园内部联系,平时只供游人步行,临时作为消防车应急通道。登山步道建成后,通过太平街这个节点,将贯通太平街和观巷,往西医院旁的新权路口,往东北可到观巷。登山步道建成后,观巷和太平街上于山北坡的通行功能照样保留。 截至目前,于山北麓保护修复工程一期工程的牌坊已完工,主通道的架空廊道已贯通,风雨廊正在基础施工,太平街地块3幢古建筑基本修复。修复整治的四条古街巷中,太平街在雨污管道施工;太平街和观巷支弄的墙体修复和条石铺路未完工;观巷和宦贵巷除了墙体没粉刷,其余基本完工。整个一期工程将于12月底完工。效果图。
那么于山北麓有什么好看好玩的呢?
僻静巷弄深处藏着不少“宝贝”记者探访于山北麓记者实地探访了于山北麓,发现七拐八弯的僻静巷弄深处,竟然藏着鲜为人知的名人故居和有特色的古民居,还有古井和古寺,显示着该地块深厚悠久的人文底蕴和不容忽视的旅游资源,是一处有待发掘的“处女地”。观巷33号于麓山馆:据谢其铨、郭斌编纂的《于山志》记载,于麓山馆于年由名人杨在纲、杨愚谷兄弟俩所建。山馆构造幽雅,满园芳菲。杨在纲酷爱石头花草,庭院中有不少假山盆景,空地种有荔枝树、龙眼树、枇杷树以及各种花卉。
于麓山馆门。
后来,于麓山馆几易其主,沦为民居,园中盆景珍品也不见了。记者近日看到,庭院虽已破旧,但掩藏不住昔日的幽雅与秀美。砖土结构的门墙,砖砌的拱形大门,院内大树参天,中式双层砖木结构的楼阁,木格窗玻璃,悬钟,连接两楼的走廊,美人靠,楼后有台阶通往山脚岩坡。
观巷古莲寺:
观巷的古莲寺。
以前叫古林寺,位于于麓山馆附近。据《于山志》记载,古林寺的前身由安境侯庙的部分地块以及明代诗人徐熥、徐火勃兄弟俩的故居和藏书楼遗址组成,年由信士捐资重修,年我市相关部门批准将东侧的碧莲堂并入,改名“古莲寺”。
宦贵巷9号黄氏民居:
宦贵巷的黄氏民居。
此处是名中医黄庭翼的私宅,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市级文保单位、清代典型古建筑。大门坐东向西,门后小庭院,院东三间小屋。主建筑前后二进,坐南向北,四面围墙,双坡顶。宅内所有驼峰、斗拱、门扇均精雕细刻。院内有假山、鱼池、圆月门、一座六角半亭、一座四角半亭。厢房两壁有壁扇,壁扇上各有一幅名画并配以诗词。全院有7口水井,位如北斗七星,又称“七星伴月”。此次黄氏民居没征收,只是修复墙体。
鳌峰坊39号李世甲故居:
李世甲故居。
李世甲曾任民国海军部总务司司长、代理海军部常务次长、马尾要港司令。此处是李世甲离开国民党海军之后的住所,背靠于山,坐南朝北,前后两进,第二进依山势略升高,整体建筑有清代民居特色,目前是市级文保单位。
太平街6号至11号郭氏家祠:由郭柏荫、郭柏苍兄弟俩于清咸丰十年(年)建成,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南邻戚公祠北墙。目前,此处只余封火墙、门槛和四至范围。记者近日看到,挖掘机拆除了安置房,正在测量场地,这里将新建仿古建筑。来源:福州晚报
国际在线福建频道
长按哪里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ouwanbao.com/fzwbzn/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