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古庄寨“宝善庄”里居然有伊斯兰风格木门?永泰深山里的人家对海洋和海外世界有怎样的向往?经历数百年风雨,“海丝”踪迹还有多少?新发现:中西船只“相会”盖洋
汝训厝防溅墙的彩绘灰塑
早在年永泰相关部门进行的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盖洋乡盖洋村的三对厝当时就引起人们的
由于族谱中没有详细记载,所以三对厝的祖先是官是商,后人也不太清楚。他们哪来如此雄厚的资金建起恢宏大院,至今仍是个谜。
近日,再度来到三对厝考察的永泰村保办工作人员,在庆园厝(汝训厝)内注意到了一处彩绘灰塑。在防溅墙上的这一处灰塑描绘情景为两船相遇,右边船只有竹编船篷、船头翘起,是明显的传统中式船只的风格。左边船只样式简单,像是从大船上下来的小舢板,载有五人一畜,其中一人头上仿佛戴着一顶西洋假发,疑是洋人。
由于灰塑彩绘年代久远,部分已剥蚀脱落。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李建军教授认为,人物身上有点西洋特征,这组灰塑描绘的是繁荣的商业与营运。它们能否认作是海上贸易的情形,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但这两艘船当时能“相会”在地处高山、交通不便的盖洋,也是件稀奇事。
西霞厝的航海壁画
有定论:嵩口古镇存航海壁画年6月,在永泰古镇嵩口的东坡村,游人偶然发现数座两百多年历史的古民居中,绘有古航海图以及阿拉伯风情的壁画。壁画中出现了样式和郑和下西洋所用的福船非常类似的大船,船首有虎头图案,且首尾高翘。
壁画照片经专家辨识,认为所绘正是福船。其他壁画中不仅有身着阿拉伯服饰的女子,还有伊斯兰教宣礼塔建筑。这些古厝的后人表示,族谱曾记载从明代朱元璋开始,祖上就有人在官府担任水手,并曾随船往来琉球群岛与福州。
专家分析,嵩口古镇历史悠久,是福建内陆水运的重要港口之一,中部地区的货物都是从永泰的大樟溪直通福州港,繁盛时期从宋代一直延续至上世纪60年代。壁画之所以有福船和充满异域风情的内容,证明了这些古民居的先人可能有航行海外的经历,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福州作为海丝起点的历史。
旧遗存:大洋名山室有航海石刻名山室的摩崖石刻
位于永泰大洋镇的名山室,已被列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山室建于汉代,坐落于海拔近千米的高盖山的半山腰,为架木结构。据传汉徐登、赵炳在山上麒麟崖壁下辟东西两石室,后得道飞升。唐文德元年(公元年)建有道观,几经兴废,于年重建。
名山室附近自然奇观众多,声名在外。人文景观中,宋代男观音石刻世所罕见。不过近年引起专家研究兴趣的还有一幅创作于宋元时期的“百船朝觐”图。这幅图描绘的是供养人和朝拜者乘船一起朝圣释迦牟尼的场景,李建军教授表示:“双鲸鱼官船和带竹编篷的民船同时‘出现’在永泰,也说明了永泰与海丝的关系。”
再回顾:宝善庄现伊斯兰风木门宝善庄的伊斯兰风木门
引发不少读者追寻兴趣的宝善庄,位于永泰大洋镇宵洋村。它由余氏先祖建于清嘉庆年间。宝善庄与其他庄寨的一大不同之处是,庄内有四扇木门样式独特,全然不是传统南方民居的常见模样。这特别的木门两边门柱顶有叠加的圆形装饰,对开的两扇门合成一个向上的尖角。从图形样式来说,它们像是从伊斯兰建筑中“穿越”而来。
专家认为,它们的出现或是因为一位接触过伊斯兰宗教、兼收并蓄的主人,或是因为一位见多识广、品味独特的工匠。
洋视角:年外国人这样“看”永泰年的大樟溪莒口段,上有悬挂日本国旗的机动船
其实,不仅是深山中的永泰人数百年从未停止向海外探寻和记录,海上丝绸之路也曾带来不少外国人走进深山。
年举办的一个“永泰与海丝”的百年老照片展,就曾展示不少洋人拍摄于年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永泰的山水、民居和生活在其间的人们。这些中西视角的融汇,为现在的我们勾勒出了海上丝绸之路在“那些年”的历史图景。
福州晚报记者翁宇民
图片来源:永泰县村保办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媒体编辑陈心斐
福州晚报新媒体部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福州日报社海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ouwanbao.com/fzwbys/2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