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徐府街地处开封古城中心区域,也属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在现有的山陕甘会馆历史建筑外,在开发徐府街的拆迁中。如何保留这一区域的胡同肌理与院落文化格局,还要文化与商业有机结合是当下负责者需要慎思之事。
开封徐府街的街道名字,起源于明代开国将领徐达之府在此街而得名。以后此街一直也是商贾云集之区域,清朝山西,陕西,甘肃三省商人在此街筹款所建三省会馆,保存至今也是开封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徐府街从明朝开国将领徐达居住此街,随历代遭遇水灾但因为其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以后几百年间。一直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首选居住的街道之一。
从徐府街靠东头路北的铁路家属院来看,当年建设这个家属院所拆地方,应是一个大五进的四合院。因为我们从现在楼房与楼房之间的间距可以推测,当年应是一个超大的园林样式的四合院。
临近铁路家属院不远处,也是路北有一破败的门楼。淋漓和睦四字还清晰可见,听老辈人说此字是当年院子中一位老中医所写。
进入院子里往里面走,突然显现眼帘一老建筑。疑是此院子的过堂,也是当年迎接客人进入后院的房间。
看木门上雕刻的如意图案,时代可能在晚清时期。而这样的图案在开封的晚清民国民居中最为常见。
走出这个院子,抬头看已经风化的门楼残留的砖雕。我在想这区域的的历史变迁,早时在京拜访开封进士家族的裴元秀老师。裴先生曾对此街进士家族有长时间的研究,由此回去我看了裴先生发给我的开封进士家族资料。从文史资料里显示:张光第,道光五年(年)举人,他家拥有一进士、一举人、一贡生,再加前几代也有贡生,算是开封的进士家族了。而张光第家族就世居开封徐府街路北,再看裴元秀先生年8月30日在
开封汴梁晚报所写关于张家进士家族的文章。我猜想此路北一代应是过去张光第进士家族居住地或附近,以下是徐府街一旅馆照片与裴先生登载张家的文章
开封张光第科举家族裴元秀
数代人不懈努力而形成的科举家族
张光第(年~年),字镜春,号云轩,道光五年(年)举人,世居开封徐府街路北。因为他做官有政绩,又对乡梓有贡献,因而名声很大。《祥符县志》和近年出版的《开封市志》均有他的传。以张光第为代表的开封张氏科举家族,是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而形成的。张光第祖孙三代均有功名,张光第是举人,其次子张守敬为贡生,他的长孙张祖谟于同治十年(年)中进士。在咸、同时期,他家拥有一进士、一举人、一贡生,再加前几代也有贡生,从而使他家成为一个科举家族。
张光第仕途顺利,最后被晋封为一品衔的荣禄大夫。其妻李氏,乃嘉庆二十三年(年)开封举人李若之女,为一品夫人。张光第有四个儿子,均为官,三个是知府级官员、一个是县级官员。其孙张祖谟,考中进士之后先任内阁中书,再升任宗人府主事,因纂修玉牒有功而升刑部员外郎,后为知府。张光第及其子孙多任清代高中级官员,实现了上代读书做官的夙愿。
张光第的上几代虽都走读书求官之路,但成效不大。据张光第和张祖谟朱卷的记载,张光第的太高祖张朝栋就是“廪膳生”,即成绩优秀并得到政府补助的秀才。这说明,张光第的上代就试图通过熟读四书五经而入仕。但是,张朝栋未能如愿,他既未成举人、进士,也无实际官位,仅仅当了有衔而无实职的“候选教谕”。张光第的高祖张谱,虽是“候选县丞”,官衔略高于其父,但仍非实际任职,而且他还没有科名。张光第的曾祖张荣寿是“太学生”,说明他依照上代愿望,继续走读书求官之路,但也未能谋到官位。张光第的祖父也是既未得到科名,也未谋到实际官职,虽为“候选巡政厅”,也仍是“候选”人员。直到张光第的父亲张润之,才算有了实际官位,“任山东赍奏厅”。赍奏厅一职是负责各地官员奏章的整理上报工作。由此可知,张润之有整理奏章的能力,说明他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但是他并无科名。直到张光第,才使他家产生了首位举人。
特殊机遇使张光第得以中举。道光五年(年)他参加河南乡试,因文采稍嫌逊色,按考官的最初评定,将他列入副榜,由于机遇好,他才成为举人。当时,原拟正榜录取曹某,因所写之文有违背规定的字样,在“揭晓前三日”被复审考官发现,改为副榜,因而空下了一个正榜名额,使张光第得以递补。台湾出版的《清代朱卷集成》一书,收入了张光第参加此次乡试的朱卷,从这份朱卷可以找到相关记载。在一般情况下,朱卷包括三部分:考生履历、科份页、考生的文章。考生履历部分,说明个人简况、家世及社会关系;科份页部分,除载有本科科份、名次及主考官评语,还有该房原荐批语;考生的文章部分,刊印多少不等,有人把三场考试所写之文全刊,篇幅较大;有人则只刊得意之作,使朱卷简明。在乾隆中叶之后,考生在第一场考试时所写之试帖诗,习惯上都予以刊刻,并附在文章之后。但是,张光第的这份朱卷很特别,它只有前两部分,而没有第三部分,既没有印诗,也没有印文章。我们在张光第这份朱卷的科份页中,除能看到他考中第20名举人及两位主考官的评语之外,还能看到他的荐卷。所谓荐卷,是指同考官将优秀试卷荐与总裁主考之卷。在张光第的这份荐卷上,有第五房同考官推荐时的批语,其中有以下文字:“八月二十日始得此卷,亟呈堂荐,两主司击节叹赏,已列前茅,乃因易艺失解,抑置副车。嗣以揭晓前三日,主司覆勘本房中卷,缘正榜曹生文中有违式字样,遂改为副榜,又将此卷抽出……”由此可知,张光第的文章写得不错,按文章的水平可以名列前茅,但是因他“易艺失解”,大约是他写的诗较差,因此,便把他列入了副榜。在发榜的前三天,主司重新审阅他所在的考场第五房试卷时,发现考生曹某的文中有违背规定之处,便把曹某从正榜录取改为副榜,于是腾出一个正榜名额,才又抽出张光第的文章,重新评判,从而使张光第成为举人。由此可知,张光第的文采并不是十分优秀。值得研究注意的是,张光第有自知之明,他在朱卷中不印自己的败笔之诗,同时,连所写的上乘文章也不印。
张光第取得功名和做官之后,遵照家训,继续鼓励儿孙走科举之路。他的四个儿子虽均能为官,但只有次子张守敬有科名。张守敬号筱云,为优廪贡生,任户部候补郎中、广西司行走。他的长子张守诚,号少云,山东即补同知,钦加知府衔;三子张守让,号幼云,为候选知府,赏戴花翎;四子张守基,号稚云,陕西米脂县知县,赏戴花翎。年时,张光第有5个孙子,只有长孙张祖谟有科名。张祖谟(年~?),字显庭,号芝浦,又贻庭,同治六年(年)丁卯科河南乡试第5名举人,同治十年(年)辛未科三甲进士,因朝考成绩优秀,成钦点内阁中书。至此,在张光第祖孙三代中,有贡生、举人、进士各一人,形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科举家族。张光第祖孙三代取得功名用了近半个世纪,自年张光第中举,再经次子张守敬成优贡,至年张祖谟中进士,前后共46年。所以,开封张光第科举家族的形成是数代人努力的结果。
终成一品的张光第
张光第去世两年之后,其孙张祖谟在会试朱卷中说明了张光第的升官过程:“历任福建莆田县、闽县知县,署福州府南台海防同知,直隶顺德府同知,署平乡县知县,广平府、顺德府知府,署永平府知府,升任安徽凤颖六泗滁和兵备道,凤阳关监督,按察使司按察使,布政使司布政使,钦派稽察顺天赈务大臣,赏戴花翎,诰授资政大夫,晋封荣禄大夫。”有相当数量的清代举人是谋不到官职的,能谋到官职的举人绝大多数是当小官,开封举人张光第,最后能成一品荣禄大夫是十分不容易的,说明他仕途顺利。张光第仕途顺利的主要原因是,他热心公益事业,因而当了官;他有军功,才使他升为高官。据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张光第65岁时的一份履历档案记载,他在中举之后的数年间,只是候选知县,直到道光十一年(年)“因监修本省贡院出力,奉旨著以知县归部尽先选用”。道光十一年(年)重修河南贡院时,张光第并不是地方官员,怎能“监修”?河南巡抚杨国桢在《重修河南贡院记》中说,当时,张光第等四人任会计,会计是监督资金使用的,使他得以发挥“监修”职能。这份档案又记,道光十六年(年)张光第的父亲去世,他“丁忧回籍”,恰逢道光二十一年(年)开封发生水灾,张光第“因祥工漫溢,守护河南省城出力”,又“因办理劝捐修城暨善后工程”,“奉旨准其补缺后以知府用”。由此可知,张光第能够当上知县和知府,主要是因为他热心公益事业,对乡梓有贡献。有军功则是他升高官的主要原因。咸丰元年(年)其母去世,他再次离职回汴,遇到咸丰三年(年)太平天国攻打开封,“因粤匪攻扑汴省防守出力,奉上谕张光第著赏戴花翎,并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员用”。于是,当年五月,张光第便取得了当道员的资格,到了九月,他就补了安徽庐凤道员缺。次年四月到任,十月,又受袁甲三委派,“带兵勇驰赴滁州防剿,十二月,因接仗获胜,平毁驻马河贼巢出力,奉旨赏加按察使衔”,即取得了做按察使的资格。到了咸丰七年(年)四月,他便“署理”(代理)安徽按察使司。到了十一月,皇帝任命张光第正式担任安徽按察使司的按察使。仅仅经过半年,在咸丰八年(年)五月,张光第“因历次劝捐助饷出力,奉旨赏加布政使衔”,他又取得了当布政使的资格。到了九月,他就成为安徽布政使司的布政使。因他办理军需供应得力,在咸丰十年()年十二月,皇帝准备再提拔他,不仅“奉旨交部从优议叙”,而且命他到京听候简用,但是他因病回汴了。在汴期间,河南巡抚严树森重用他,“奏留在籍督办河南省城筹防团练”。总之,因举人张光第忠于清朝,有军功,他不仅能够当官,而且还能顺利地升官,终得一品衔。
因“恭修玉牒”而升官的张祖谟
张光第之孙张祖谟,文采出众,他因“恭修玉牒”而升官。张祖谟于同治六年(年)由优廪生考中举人,是当年河南乡试的第5名。4年之后,他考中了同治辛未科三甲进士。当时,4位主考官给予他的评语甚佳,分别是“妥帖安详”、“轻圆朗润”、“清刚隽上”、“肃括宏深”。他朝考成绩好,成为钦点内阁中书。他补授实缺,开始担任内阁中书的时间是光绪四年(年)九月。3年之后,他于光绪七年(年)九月升为宗人府主事。宗人府乃官署名,是中国明清时期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清代宗人府的官员多为满人,但也设有汉堂主事两名,为正六品,掌汉文典籍。清代宗人府的职责之一是纂修玉牒。玉牒是清代皇室的家谱。清代的统治者为了划分宗族内封爵等级,维护宗室、觉罗之间的团结,稳定皇族各支派的袭封秩序,定期分配俸米和俸银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和权利,于顺治十二年(年)议准,每10年纂修一次玉牒。但是,清代实际纂修玉牒的时间并非完全是10年一次,也有9年或10年以上情况的。清亡之后,溥仪还在年纂修过玉牒一次。如果加上这一次,清代共开馆纂修玉牒28次。玉牒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号、世袭爵位、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等事。清代玉牒按皇族血缘远近分为宗室和觉罗。以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的本支为宗室,入于黄册;其叔伯兄弟旁支为觉罗,入于红册。玉牒以帝系、列祖子孙、列祖女孙三个系统记载皇族繁衍情况。所以,玉牒系统记录了清朝历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价值。开封进士张祖谟能够参与纂修玉牒,说明他对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两份张祖谟档案均记载在光绪十三年(年)十二月,他“因恭修玉牒告成,奏保以员外郎分部”。次年四月,他便升为刑部员外郎,后来,再升为知府。
而同样“世居徐府街”的周汝筠在清代,周家也是一个拥有22位举人、12位进士和4名翰林的科举家族。所以前几年在徐府街发现上好的清朝老宅院就不足为奇了。以上所照是年9月徐府街胡同所照,现在居住此房子的住户说:此宅院据老人说,一清朝总督在此出生。而哪个总督就不得而知了,但房子确实年代久远。其屋子内18根柱子,假如没有大的地震与战争其老宅再过几百年也会安然无事。
以下是裴先生在晚报所写周家文章
开封清代周氏科举家族
作者:裴元秀 文/图-10-:14:34来源:汴梁晚报
北京大学收藏的《清代硃卷集成》
一
《清代硃卷集成》收入的开封硃卷中,有“世居徐府街”(见周元昶硃卷)的周汝筠,及其从堂侄周元昶、族重孙周鸿运3人的硃卷。这3人的硃卷及相关文献表明,在清代,周家是一个拥有22位举人、12位进士和4名翰林的科举家族。研究开封周氏科举家族,探寻他们入仕当官的规律,不仅能使我们具体地了解和正确地认识清代的科举考试,而且能推动我们深入研究开封历史,特别是科举史。《清代硃卷集成》则为此项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
所谓硃卷,是相对墨卷而言的一种答卷。在科举时代,应试者必须先“入闱”,即进入封闭的考场,之后,再按考题要求,用墨笔写出文章和诗。这种答卷被称为“闱墨”或“墨卷”。硃卷,则指墨卷弥封后交誊录生用硃笔重新誊写的卷子。另抄一份硃卷送考官,本是防止阅卷者认识考生笔迹而作弊的一项措施。到了清代,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即新考中的举人、进士,将自己的答卷(再加上各位考官的评语)刻印出来,分送亲友,亲友则在其开贺之日,还赠礼品以示祝贺。这种刊刻的答卷,虽是墨印,却不是原卷,故也称硃卷。这种风气的形成,使硃卷在社会上流传,并有一部分保留至今。
目前,上海图书馆拥有硃卷专藏。该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在原上海合众图书馆已有多份硃卷的基础上,经不断搜集和精心整理,终于形成了包括册的巨型史料书《清代硃卷集成》,并于年由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时年89岁的主编顾廷龙,无比欣慰地在《序》中说:“余从事图书馆工作忽焉六十,不图垂暮之年,乐观此书之出版,真令人喜而不寐”。
二
《清代硃卷集成》共收入了多份硃卷,每份都包括3部分内容。一是考生履历(当时规定,至少要在卷中写出3代以上家世)。开封周氏的3份硃卷,都具体列出了5代,即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太高祖的简况。周鸿运还在硃卷履历部分的开头,交代其21世祖周中镗,“始自浙江之山阴迁汴”,说明周家祖籍浙江。二是硃卷上标明,该卷是何年、何科的答卷,同时还标明了考中的名次。乡试硃卷标明,在何省何科参加乡试,考中第几名举人;如是会试硃卷,除标明何年何科会试,及考中第几名进士之外,还要列出,在此之前的选拔贡和乡试时的科份与名次。三是考生的答题,即按考题要求所写的文章及诗。这是硃卷的主要部分,一般都把各位考官们的评语也印上,以示其水平和成绩。由于每份硃卷都包含着许多翔实的内容,提供了不少原始材料,故此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根据《清代硃卷集成》收入的开封硃卷及相关文献,能够对开封清代科举家族进行具体的研究。
关于“科举家族”的概念,是近年由辽宁大学张杰教授提出的。他认为,科举家族是清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在全国或地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有的学者认为,应把“聚族而居”改换成“族员间有较强的血缘认同感”,因为具有血缘关系的士子,虽异地居住,或籍贯分属不同的省府县,也应把他们视为同族。依据这些观点去分析开封硃卷,我们认为,能归入科举家族的,至少有顾璜、田我霖、冯汝■、郑大诚、裴季勋、张光第、李宏谟、钱锡晋、苏毓珍和周汝筠等10个家族。这些家族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一家有多人取得举人、进士功名。二、因科举成绩优异,世代当官,有的还当了高官,成为官宦世家。三、因文化底蕴雄厚,又有权有势,使他们会写书、工诗词、能绘画,其作品在当时就有很大影响,再加有条件付梓,他们的著作问世之后,更扩大了影响,并流传后世。
三
收入《清代硃卷集成》的开封周氏硃卷,虽然仅有3份(周汝筠在道光十七年()考中第18名举人硃卷;周元昶在同治十二年()考中优贡第4名硃卷,孙周鸿运在光绪二十八年考中第93名举人硃卷,但是,这3份硃卷的履历部分,除十分准确、具体地交代了他们的上几代之外,对同代和子侄辈的功名和官职,以及各代的著作、婚姻状况等,均有交代。所以,根据这3份硃卷,再参照相关文献,如《清代官员履档案》和地方志等,就可较容易地弄清这个家族的基本情况。我们在研读《清代硃卷集成》和相关文献时,逐渐加深了对开封周汝筠家族的认识,主要有以下3点:
第一,在清代的开封,所有姓周的举人,几乎全是周汝筠家族的人。
我们将周氏家族的3份硃卷与《祥符县志》进行逐人核对,结果发现,《祥符县志》记载的清代周姓举人,共计24名,其中竟有20名是周汝筠家族之人。
自浙迁汴的周氏家族,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始自干隆初期。之后,他们连连得胜,几乎每朝都有数人取得功名,逐渐形成了一个成绩极佳的科举家族。
我们根据《祥符县志》和周家的3份硃卷,得知他家22名举人的历史分布是:干隆朝10人(周世纪、周世紫、周世绪、周世絪、周世绩、周世绍、周世棨、周理、周镐、周岱龄);嘉庆朝两人(周之瑀、周之琦);道光朝7人(周安礼、周沐润、周源绪、周汝筠、周治润、周灏孙、周星誉);同治朝1人(周衍恩);光绪朝两人(周元昶、周鸿运)。
另外,这个家族的举人,不仅数量多得惊人,而且水平很高。有的一半以上的举人,都能再考中进士。他家的进士,也同样是高水平的,其中有4人成为翰林。据邸永君著《清代翰林院制度》一书的材料,清代的举人,考中进士的比例,为20%;进士成为翰林的比例,略高一些,为25%。但是,周汝筠家族的情况不同于一般,他家的22名举人,有12人考中了进士,比例在50%以上。周汝筠家族的这一指标,大大超过20%的平均比例。周汝筠家族的12名进士,有4人成翰林,比例在33%以上,也比平均比例高出8个百分点。由于他家的进士和翰林也非常多,因而为产生高官打下了基础。
第二,在拥有众多举人、进士的基础上,周汝筠家族有多人当官,成为开封的官宦世家。
根据上述3份硃卷的记载,周汝筠家族共有57人担任了不同的官职。他家还有不少人得到封赠,获得虚职,这是因子孙或上代有功的缘故。如江西巡抚和振威将军周之琦,其高祖周士凤,本无官职,其祖父周文涣和父亲周世绩,也仅是小官,但他们3人因子孙有功,都得到了相当子孙职务的虚职,均获“诰赠振威将军江西巡抚兼提督衔”。我们暂且不计虚职官衔的人员,仅在担任实职的56人中,就有知府以上职务的高官15人。在15名高官中,有巡抚1人,知府12人,盐运史两人。
周汝筠的父亲周之琦为巡抚,先后任江西、湖北和广西巡抚,并且为政清廉。道光年间,皇帝曾指定林则徐对他进行考察,林则徐在考察后的奏折说,周之琦“操守清廉,性情朴直”。
开封周氏家族有12人任知府,他们是:陕西兴安府知府周世绍、贵州安顺府知府周世纪、福建建兴化汀府知府周世棨、湖南常德府知府周世绪、署福宁府知府周之培、南安府知府周汝筠、湖北施南府知府周庆榕、广东嘉应雷州知府周理、保定府知府周岱龄、常州府知府周沐润、建宁府知府周星诒等11人。此外,任知州的周源绪,“保升知府军功”,也可列入知府级高官。两位盐运使是:广东盐运使周星誉、两淮盐大使周汝甫。
由于周之琦的职位高,又廉洁,《祥符县志》为他立传,对其为官和治学,均给予很高评价。另外,在乔晓军编《清代翰林传略》中,编入了开封周氏家族4位翰林的传略。这4人是:周世紫、周之琦、周星誉、周衍恩。
第三,重视文化教育,家族的文化底蕴厚重,有不少著述传世。
在科举时代,重视文化教育,才能确保子孙获取功名,继续当官为吏。周汝筠家族坚持诗书传家。如周之琦的幼子周汝策,年轻时狂悖又喜谈兵,周之琦便教育他说:“兵者凶事,岂可轻谈?”并谕子孙:“我家自祖宗以来,皆以读书为业,所以传家长久”。因为代代诗书相传,使他家人才辈出,形成文化底蕴厚重的家族。他家的一些官员,又能笔耕不停,写出了不少著作。再加有权有势,有付梓的社会条件和经济能力,使他们的著述得以留世。
我们在国家图书馆进行初步查找,已发现了开封清代周氏科举家族的不少著作,现已找到了周之琦、周汝筠、周星誉、周星诒、周衍恩等人的著作多部。
周之琦一生的“著述极富,率多散帙”(周汝筠语)。《祥符县志》说:“之琦工诗词,善绘事,援笔立就,词藻华瞻绮丽。”近代的词学评论家,都较高地评价周之琦的词论与词作。近年由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笃文编的《红袖添香婉约词》,“选入自唐以来迄于现代的婉约词作三百首”,其中,收入了周之琦的《好事近》词,并评论说:“这首词淡淡数笔,便勾勒出一幅绝妙的山水小幅。”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周之琦著作,主要有:《珠巢存课》和词作《鸿雪词》、《怀梦词》、《退庵词》、《晚香室词》、《金梁梦月词》,以及《心日斋十六家词录》等。
四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周汝筠的著作,是他和胞弟周汝策合著的《赠进士出身诰授振威将军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兼节制通省兵马衔显考稚圭府君年谱》。这是在周之琦(字稚圭)去世之后,两个儿子为缅怀先父业绩而编写的年谱。这份年谱,准确地记载了周之琦入仕及成为封疆大吏的具体过程,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高层官员的心态,所以,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国家图书馆收藏了周星誉著《鸥堂日记》,以及周星诒著《窳日记》。此外,还有周星誉著《珲牍偶存》、《东鸥草堂词》、《鸥堂剩稿》、《鸥堂剩稿补遗》等。
周衍恩是周汝筠的从堂侄。他多年在山东任县级官员,职务虽不算高,却十分重视发展地方文化。他参与修订了现由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山东《滋阳县志》,并为之写序。他在光绪十六年()任滋阳县知县时,创建了位于兖州的崇正书院。当时,还从该县殷实大户中“募钱巨万,买田数百亩,以供诸生膏火”。
看过上文再看保留在现在的珍贵老宅,也不知周家是否在此宅院居住过。只感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此时讨论此事还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此宅院在这次拆迁中命运如何?将会成为人们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ouwanbao.com/fzwbys/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