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间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发现的捕捉与圆说--江冰散文《记忆中的乡愁拼图》赏析陈振昌有一个以“乡愁”为题目的全国征文大赛活动,来稿多篇。评判奖项时,由初评候选出来篇。无记名投票的评委几乎都青睐《记忆中的乡愁拼图》。自然,这一等奖非她莫属了。赛事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作家协会、言恭达文化星金会主办。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扬子晚报主编周桐淦亲临现场并颁奖。可见赛事之隆重、认真与严肃。
非常幸运,笔者乱翻书时读到了此文。说幸运,是说如果错过了,这得益与启迪就没有了。对读书人而言,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颁奖词对这篇作品评价很高:“《拼图》是一首歌,一首由童年唱到现在,从学校唱到社会,从军营唱到乡村、唱到城市的人生之歌。《拼图》是一幅画,一幅色彩斑斓、时空交错、构思精巧、笔法粗犷的中国油画!《拼图》是一首诗,一首将浓浓乡愁、苦涩人生化作甜蜜回忆、轻松抒事的抒情长诗!”
笔者很是赞同这样的评价。大凡作品到了一定高度、质地上乘、而又对写作有开拓借鉴价值的佳作,赞誉是应该的,必须的。一方面是尊重作者的辛勤耕耘,一方面是启迪激励逐浪的后来者。善莫大焉!
读完全文,一个感觉不期而至:惊讶!如上面颁奖辞所说,把人生比作一首歌,这首歌是从童年唱到现在,从学校唱进社会,从乡村唱到城市,从这个岗位唱到那个岗位……怎么去理解?怎样去概括?作者发现了“拼图”!人生的林林总总都是图,是一张张色彩斑斓的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干这个工作,干那个工作,都是一张张图的叠加和拼接。这些图,都有浓浓的情意,都有各自的特色,都有难忘的记忆。一句话,皆乡愁也!试设想一下,这样的人生履历,有多少人有过?平淡无奇的有之,轰轰烈烈的也有之,抑或是悲喜交加的也有之。但是,又有谁沉思发现过这人生就是“拼图”啊?!
发现是一种本事,发现是一道亮色。不同凡响的亮色,简直就是作家的灵魂!
我可以肯定地说,作家江冰有了这个发现后是亢奋的,亢奋得不由自主。
发现是文章的提纲挈领。有了这个发现,文章的成功也就事半功倍了。
重在发现,贵在圆说。亢奋归亢奋,圆说的“圆”也很重要。偏圆不行,椭圆也不行,必须正圆。作家江冰在全文构思上,用逻辑思维为经,以乡愁经历为纬,织就了一张张色彩斑斓、叠加起来就是人生的一幅拼图。全文分四个小部分:“童年记忆里的故乡”,“小吃味道中的故乡”,“父母居住地即故乡”,“乡愁似一幅拼图”。四个部分,前面三个,选材精当,不可或缺。童年的乡愁,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管你乡村城镇,管你贫穷富有,管你日后是官是民,都会深深地烙印在记忆里。小吃段落是精选的,作者未写其他,专写小吃。是的,走南闯北的人,风景自然重要,但于作者,他认为小吃更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读来在情在理,认同感慨。父母居住地即故乡段落,与拼图非常吻合对接。父母的老屋是故乡,我们都这样认为。可是,父母居住过的他乡呢?也是故乡。作者毫不含糊。这幅图,是一定要拼上的!故乡如影随形。形影者,乃父母也。上面三个段落叙述后,未了,乡愁似一幅拼图,也就话赶话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文中的至理哲思也就毫不含糊,掷地有声了。
按文体分类,《记忆中的乡愁拼图》应该归属于散文中的事理性散文。可作者没有说理,更没有说教。情理都被掩映了,掩映在逻辑的力量中。这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有一种说法,叫大气散文,篇幅很长,常见万言,内容翔实丰富,意境高远,这是不错的。但也未必长就一定意境高远。像本文,篇幅很短,只有字左右,却不失为一篇意境高远的大散文。写乡愁写到这等程度,不是意境高远又是什么?
陈振昌,笔名陈乾、艾莲,男,广东河源市和平县人。广东作协会员,广东小小说学会理事、监事长,河源日报原副刊部主任,河源市作协原主席。有小说散文作品散见于《中华文学选刊》《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北京晚报》《大公报》《中华楹联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杂志。得过全国、省市征文奖和评选奖。已结集出版《陈振昌自选集》(分小说卷和散文卷)评论集《与您一起悦读》等书。小小说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收入加拿大多伦多卓识学者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中国小小说选集》。
附江冰散文《记忆中的乡愁拼图》
记忆中的乡愁拼图
江冰
童年记忆里的故乡
福州,我长大的城市,我视为童年记忆故乡。福州远郊马鞍军区大院,红砖宿舍楼,大门有兵哥站岗,田野有农伯耕地,山坡有军事战壕,山顶有雷达基地,楼后是野山环抱。春天摘桑果,夏天偷石榴,秋天扒杨桃,冬天打松果,前后楼养鸡,顺带种玉米。骑车冲大坡,猫身钻水道,石头战打破脑壳,学游水掉进池塘;男孩女孩界限分明,却在有月亮的夜晚,一块玩红军抓白军,女孩尖叫,男孩骄横,胜败终止于女孩全体逃进女厕所。家家大门敞开,捉迷藏躲猫猫没有禁区,无邪的童年,就在马鞍大院,就在铜盘小学,就在福州城边。
小吃味道中的故乡
我对广州濑粉特别喜爱,第一次遭遇,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而我才来广州十年,为何如此?难道那小小一碗的濑粉中藏着童年,藏着家乡?藏着某种神秘的召唤吗?细腻粉质的大米制品,加入海鲜和其他荤味,熬成一锅,可口鲜美。一回看电视节目介绍福州小吃锅边糊,突然醒悟童年记忆顽强,福州城的锅边糊与广州城的濑粉之间有某种相似性:米粉类、汤呈糊状、海鲜味道、滚烫入口。而濑粉其实就是广州的米粉,这又让我回想南昌炒粉——当地早点加名菜。肉丝豆芽黄芽白菜梗加辣椒,铁锅大火快炒,师傅边炒边用锅铲下料进锅,锅铲一敲锅沿,佐料爽快进锅,哐哐哐!动作麻利,眼花缭乱;铁器相撞,声音悦耳。南昌,我生活了十多年,炒粉炒螺丝是最深的印象。小吃里的故乡记忆,原来也是可以延续叠加,一如广州濑粉、福州锅边糊,南昌米粉。
父母居住地即故乡
上世纪70年代,我的军人父亲从福州调往江西吉安。我从知青插队的福建转到吉安,翌年恢复高考,即离开到南昌生活。父母居住的城市也就成了探亲的地方。一晃四十年,直至今年父亲去世,似乎都没有真正了解那座城市。我最后离去时写道:告别一座老城,告别一条小街,没有祖屋,没有亲戚。一个人的逝去或远离,只留下相识不久的邻居几声叹息。老城十年前就被重组,青年时代的回忆,徒留一盘炒米粉一坛瓦罐汤,难道食物记忆最顽强?走到小街尽头,默然佇立十秒,告诉自己,告别了——父亲居住的城市,几无牵挂,唯有怀念。这个故乡其实是记忆淡薄的,但又是父母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
乡愁似一幅拼图
福州、吉安、南昌、深圳、广州,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的故乡地盘在叠加中扩大。也许,这在当下中国已然成为一个广泛现象,尤其是哪些颇有游子气质的家族。没有故乡的游子,在城市里将愈演愈烈:祖籍地遥远了,出生地淡漠了,成长地换了若干城市场景。生存的四处漂泊——故乡于是有了第一第二第三。其实,全看情感依恋,全看父母根系,倘若无有,倘若淡忘,故乡二字就可能被悄然抹去,就像儿时蜡笔涂画被白色覆盖,覆盖了,也就空白了。然而,大至地域小至生活空间对个人无可置疑的影响:毎个人都是那个地域那个空间里生长的一根青藤,一旦机缘相遇,一旦生命相连,哪怕短暂,即刻呈现差异性——那么鲜明,那么不可调和,背后依稀可见青藤生长的本土。那么质感,那么坚固!全球化尽管惊涛骇浪,本土依然千年磐石,屹立不动。明乎于此,我心自安:有情感维系处即故乡,有记忆依恋处即乡愁。这是一幅色彩斑驳的乡愁拼图啊!
温馨提示:投稿一个月未答复,请自行处理。
《淦河文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ouwanbao.com/fzwbys/13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