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山河多壮美
——国庆旅游篇之三
编者按: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为十月颂歌,歌颂十月的平凡而伟大,歌颂十月的坦诚与辉煌——十月,祖国母亲的生日。我们为祖国自豪,为祖国的坚强勇敢而自豪,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自豪。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繁华的国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祖国的山河多壮美、祖国的景色多秀丽。我们全体中国人都为之而骄傲、自豪!
国庆长假中,当你游历在祖国的青山绿水间,当你沐浴在阳光雨露里,当你散步在满天星空下,当你小憩在小草野花中……我想,没有一个人不会为身处如此幸福美好的时代、这么绚丽多姿的风景里而深深地感叹与陶醉。
故,《星沙文辑》第四期隆重推出——《祖国山河多壮美》旅游篇。
第三辑推出罗英女士的《追海》和柳格彬老师的《福州》。
——本期编辑:冯罗生
追海
文/罗英
顺着芦苇荡唯一的道,一路而行。极目远望,芦苇萋萋,旷野莽莽。秋风扫过,一波压过一波。眼前是芦苇,天的尽头还是芦苇。涟漪在水面泛起朵朵,牵着风声,与悠闲起舞的白鹭,野鸭嬉戏。在这寥廓的,荡漾生机勃勃的草海,既让我感觉走近了自然的心海,又让我感觉走入的突兀,恍若从陈年赶来的浪子,不与风声吻合,不与流云吻合,如同一块月痕隐进青纱帐。
曾经,反反复复想象那样的场景,一匹白马追着月光,在芦花飘雪时,踏到迹无心。一些暗自的无赖,融入草苍水远。瑟瑟琵琶荻夭夭,淡淡霜。
始始终终,一匹白马还在纸上。
有飞机低空滑过,飞机上坐着到黄河入海口看河海交汇的游人。滔滔黄河,千万年来,携着厚重黄沙,沉沉地通体向前推进,演绎着沧海桑田的神奇与壮阔。
因了疫情,没有开放游艇观海,也不能爬上远望楼眺望。我只能近距离的滩涂感受黄河,感受它的浩瀚雄浑,感受它的旷古苍茫,感受它的古朴厚重的心跳……一丝丝敬畏油然而生。
有时,一种结果不因你的方向而有方向。可我只能希冀着这个唯一的方向。
人的心理既是如此吧!
再次在茫茫芦苇穿行,秋阳一路相随。
芦苇还是芦苇。我甚至怀疑,这一路的海岸线就是没有尽头。时间终会将沿途风景消磨殆尽,只剩下茫茫一片,一片茫茫还没有飘雪的芦苇。
我流浪在不对的时间在看对的风景,徒劳成为不对的风景。这哪里是去看海,是在寻海。是在天地苍苍茫茫间去寻找另一片茫茫苍苍。
我在赶路,我在寻海。
隐约间,在前方我看见了三五人。待走近时,原来这群人正架着炭火烧烤。当时我一脸懵逼,在这地儿……脑袋断片一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他们的牛羊呢?
等我反应过来,忙问,海在哪儿?
其中一人哈地一声,说道,这儿就是海呀!
海?海吗?!
大约四点半左右,潮水就会来,这一片全部都成为海。另一人说。
此时,我不再是懵逼,而是把傻逼吞进肚里,继续寻海之程。
豁然开悟的清明流向希望。
我的希望就在寻求与等待中。芦花比我等得执着。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等到秋深,等到风起,一头白雪。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我认真地想过,大抵是走不出心灵寂寞的藩篱。
临水照花,花影对影落。过影云烟的花开花落是抵不上相见时假装着的不孤独。她抱着自己的孤独低到尘埃。人间有太多的无赖,风吹白头,只将一个茫茫的世界演变成一夜白首。
我仍在寻海,不,是在海中寻海。
当海水漫过堤岸,漫过这片芦苇荡,茫茫一片已白首的芦苇,又是怎样的临水照花呢?
如果所有的遗憾是悲剧的花开,那夸父逐日时,怎么不带着自己的梦想离开?风景是一面镜子。行走其中,你看到它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它看到你藏在山水间的心情,一生悄变的颜容。我想,此刻更应以追海冠名。让我看看路到穷尽时的真实。
如果老天赐我一百次的遗憾,我便是花影敲碎影落的人,用芦花飘雪落入海面的缘分,借世界待我的温柔。
我睁大眼睛远眺,一个小黑点慢慢慢慢扩大,越来越近,一片片涝洼积水散落芦苇丛里。一点点红间或地点缀,从眼前开始漫延,一簇簇,一串串凌乱分布。现在还不到时节,红地毯的景观不曾出现。然而,看到它,就看到了红火的希望。走过这片潮间带,大海就在前方了。
终于,我站在了海边。裹夹着咸湿的风吹来,在秋阳的映照下,海水泛着粼粼七彩波光,轻轻地拍着石岸。海的蓝从水中浮现出来,海的蓝从漫过的石头上浮上来。此时,除了海水拍岸的轻柔音,万籁都安静下来。
我欣喜此时的寂静。
就如同聂鲁达的诗,你像我的灵魂,一只梦的蝴蝶。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好像你已远去……
我欣喜此时的寂静。
我知道,与你的缘分也就是我这一程的旅途。摊开手掌,秋阳菲薄。
八月,北方的石榴已结果透红,南方的桂花也开花飘幽。岁月将人生的密码做了伏笔。若一程山一程水便相忘于江湖,我宁愿回忆作佐料,在山水中流连忘返,听听时光的故事。
一席芦风,一匹白马,一缕轻月光,道且长。
作者简介罗英,女,湖南省楹联诗词协会会员,一个文学爱好者。福州
文/图柳格彬
一离开,我就变得怀念起来,这,便是有福之州。
照例,来之前我们做足了功课,收拾行囊、查找攻略,甚至,我还特意仔细拜读郁达夫先生的《闽行滴沥》。到了之后,才知道福州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在作家深情的笔下。这,果真是一块名副其实的福地呐。
总体而言,福州的生活节奏偏慢,这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中,多少显得别具一致。或许,这也是我这个向往慢生活之人爱上他的初衷罢。
福州人是幸福的,就连走路散步都有一个洋溢着幸福味儿的好去处——福道。它是一条环绕着福州市郊几大名山而建,连接起福州市内几处公园而设计的一条钢架悬空走廊,采用全国首创的钢架镂空结构,全长数十公里。初登福道,以为只是为吸引游人视线而搭建的几级登山台阶,因为气候温湿,八闽诸山的树木都呈枝繁叶茂之势,立于福道入口处,抬头望去,数棵大树的枝叶将往山上延伸的栈道捂了个严严实实。为躲避热情似火的阳光,我们误打误撞登上了这神秘的福道。随着山势的抬升,我们才发现原来这看似不起眼的福道却别有洞天。先是儿子提出疑问,“不是说悬空的吗,怎么好像下面总是贴着地面?”我们仔细瞧了瞧脚下的镂空台阶,找到了答案,原来这福道是根据山形和植被来架设的。半山腰之下,离地面约两米,因为这段山地稍平坦,且大树之间以低矮灌木为主,故而只要将台阶架在大树腰身也即灌木之顶即可,这样一来,既免去了灌木间蚊虫的叮扰,也让恐高的游人不至于看到离脚几米的地面而蒙生退意,因为低头看到的是满眼密密匝匝的树叶、花儿,胜似亲切的大地。过了半山腰,灌木渐少,空旷的山林成了高大乔木的天地,这时,架桥者已经细心地将台阶间的缝隙缩小,而将台阶的宽度加大,扶手加高,同样,整座桥面仍然笼罩在乔木的树冠下向山顶蜿蜒,我们放心地走在桥面上,一边享受着来自山麓间轻盈凉爽的微风,一边透过树叶间空隙形成的“天窗”欣赏着外面的世界,这“天窗”内外,一边是绿意盎然的山林,充满了宁静祥和的自然美,另一边却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升腾着车水马龙的市井气,脚下的福道,似乎成了动与静的天然界限,立于此间,让人顿生“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豪迈心境。再往上走,到了山顶,为让游人免受日晒雨淋之苦,这段福道又架设了遮阳棚顶,并且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了坐椅,洗手间,而且,更贴心的是脚下踏板的缝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黄豆大小的孔眼,让人更觉得脚踏实“地”。就这样,我们一家子徜徉在福道里,流连忘返,不觉已享受了半天光阴。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所以成为世人眼中的天堂,头功恐怕非西湖莫属。初访福州的我,如今才知,在这有福之州也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西湖。
福州西湖,历史悠久,自晋太康三年郡守严高开凿至今,已历时多年,据《闽书》载:蓄泄泽民田,周围十数里。后经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父子、宋代福州知州赵汝愚、清道光年间林则徐等修葺疏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扩建,渐成如今的盛景——全国三十六个西湖中,此处排第六。
我们从南门进入公园,首先踏上的是一条数百米的长堤,中间辟出一座孤桥,两边遍植古柳,浓密的枝叶交相覆盖,洒落一地的树萌,炎炎烈日下,长长的柳条随风轻摆,在头顶上下翻飞,制造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凉。此堤名曰柳堤,属昔时西湖八景之仙桥柳色。我想,此堤与杭州西湖的白堤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柳堤尽头即西湖的核心景区开化屿。屿上的一寺、一碑、一树、一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化寺始建于北宋,是公园中最古老建筑,寺内古木苍苍,香烟缭绕,我们行走在院落间,聆听着禅堂里僧人传来的诵经声及清脆灵动的木鱼响,心态也随之变得平和,当我来到鼓楼前的一棵大树下小憩,冷不防头顶被一块面包砸中,抬眼向上搜寻,哈哈,只见树扠上两只憨态可掬的小松鼠正盯着我,发出轻轻的“吱吱”,好像为刚才的冒昧在向我道歉哩,我想,肯定是两个小家伙刚才在争抢粮食一不小心失“手”掉落到我头上的,再仔细一瞧,稍矮的树干上,有用铁丝固定的两个盆子,一个盛满了水,另一个里面装着几小块面包,哦,应该是我冒昧闯入了这两个小可爱的领地,扰乱了它们的清闲,它俩才给我“投弹”示警罢,罪过!细细想想,僧侣们吃斋念佛的同时也不忘给小松鼠送水添食,真乃大慈悲也,而小松鼠也知恩图报,忠实地守卫着大树和鼓楼,人与自然相处得多么融洽啊!屿的两北角,赫然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击缉”两个遒劲的大字,落款是“中华民国四年五月七日许世英”。原来,这是宦海一生,历晚清、北洋、民国三朝而不倒的近代政治家许世英,于年在福建巡按史任上所题,在那个风飘雨摇、“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动荡时局里,许世英短暂的任期内殚精竭虑为民鼓与呼,励精图治改革弊政,为八闽父老的安康贡献着自己最大的力量。奈何,彼时的神州大地,民生凋弊,千苍百孔,许巡按的一己之功,又怎能力挽狂澜,匡扶大厦?这无声的“击楫”碑刻,分明是许公心底的呐喊,他敏锐地意识到,积病百年的中华民族,已如一艘行驶在凶涛恶浪中的破船,亟须强有力的舵手,像疾风一样击打着舟楫,才能驶向光明。屿之西南岸,飞虹桥头,横卧着一株多年的珍惜古木——柠檬桉,它树径约有一米,树干与地面成六十度角傲然挺立,高耸通直,树皮剥落,离地约三四米处开出的许多树枝,大多都旁逸斜出地笼罩在飞虹桥的上端,并且跨过湖面,伸向对面的榭枰屿,抬头欣赏,但见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好一幅婆娑多姿的婀娜之态,这哪像历经三百载春秋的“树姥姥”喔!屿的东岸,是昔时闽中文人骚客吟诗作赋、交友聚会的雅所——宛在堂。开化屿处于西湖正中心位置,屿上的楼堂就取《诗经》中“宛在水中央”之句以明志,我斗胆猜测,古时的先贤们应该是这样取名的吧。宛在堂内最神奇之处是一尊神秘的白色雕像,何神之有?看官可要留神啦,其面部神情酷似唐李太白,头戴的帽子却是宋朝的样式,而身上穿的又分明是明朝的官服,此公究竟是何朝神圣,不得知焉。然而,反过来想,有必要非得弄清姓甚名谁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完全可以尊之为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集合体呀。我愿再一次猜测,这应该正是闽中先贤的智慧吧!
过宛在堂后的玉带桥,是西湖中的最大岛——窖角屿,上面分布着福建省博物馆、积翠园艺术馆、林则徐读书处、禁烟亭等景点。我们来到林则徐雕像前,只见下面摆满了鲜花,当我也满怀敬意地向雕像鞠躬之际,恰好与这位民族英雄炯炯有神的目光相遇,林公平望着眼前这汪静谧的湖水,似乎流露出兴慰的神情,是的,如今富强起来中华民族,足以告慰昔日为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强国梦而赓续奋斗的先辈。
步云桥边的荷亭、宋代抗金名臣李纲祠堂也颇具特色。
整个公园,三分之二的水面,环绕着几个岛屿,湖光山色,树石桥榭,布局得恰到好处,俨然是一幅大家闺秀的模样,无一不令人心旷神怡,就连豪放如辛弃疾也不吝赐“赞”——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
要说福州是个有福之地,光有游人如织也许说明不了什么,但,城中有一片狭小区域,竟然集中了座古民居,其中名人故居余座,这就有很大说服力了。这里便是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三坊七巷。粗略算下,这里走出的名人,可谓是领域广、阵容强,文的方面有唐末诗人黄璞,翻译家严复,书法家郑孝胥,文学家陈衍,民国才女林徽因,作家郁达夫、冰心,溥仪帝师陈宝琛,茶学家张天福,历史学家邓拓等等;武的方面有民族英雄林则徐、沈保桢翁婿,职业革命家林觉民、翁良毓,抗倭名将张经,海军名将陈季良等等。其中很多名人,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都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难怪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也由衷地感叹“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此前,我们游览过的一些历史名城、文化名街,多以市井名吃、传统杂艺等喧嚣热闹物事为主打产品,难免落入同质化的俗套,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结果往往是过目即忘。而这三坊七巷,却充满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气息,散发着历史深处沉淀的芬芳,于成人,可以涤荡心灵的凡尘,学会用深邃冷静的思维去思考人生,于孩童,亦可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有助于树立积极向上的三观,游三坊七巷,可谓是在高层次的精神领域,人人都满载而归。
……
短短两天的福州之行,印入我们脑海中的,是永恒、深刻、收获满舱的记忆。这,真是一块有福之地啊!
作者简介柳格彬,省作协教师分会会员,高中物理教师,爱看书,向往慢生活,奈何工作繁忙,只能做点碎片化的阅读,也常忙里偷闲,写些人生感悟,自娱自乐。偶有作品,散见于《中学物理》、《湖南教育》、《教师》、《年轻人》、《湖湘论坛》、《湖南工人报》、《科教新报》、《长沙晚报》、《株洲晚报》、《衡阳晚报》、《星沙时报》、《汩罗周刊》等。
END编委会简介顾问:汤集安周碧华碧翰烽
名誉主编:唐林
执行主编:周湘波
编委:周平谭映红冯罗生易美文
李海燕周宾陆继华易海波
本期编辑:冯罗生
审核:周湘波
愿所有的美好,都不期而遇!厚德松雅网连天下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