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http://m.39.net/pf/bdfyy/zjft/
福建汽车娱乐广播
FM88.3
↓
上月,海洋与渔业部门在平潭流水海域采集的牡蛎样品中检出麻痹性贝毒超标,当地关闭检测出贝毒的养殖生产区,并暂停售卖贝类海产品。记者昨日从平潭农村发展局获悉,经检测合格,平潭除贻贝(即淡菜)以外的贝类海产品可恢复采捕上市。
上月16日,平潭流水码头附近海域的牡蛎发现麻痹性贝毒超标,17日在流水后田海域和白青岱峰海域发现贻贝麻痹性贝毒超标。
平潭海洋与渔业处负责人称,平潭海域检出麻痹性贝毒超标后,他们就停止了该海域的贝类海产品采捕上市并加大频次检测。目前平潭海域生产的除贻贝外的贝类海产品已连续两周未检测出贝毒,经研究,允许除贻贝以外的贝类海产品采捕上市。
而贻贝在近日两次检测中未测出贝毒,但考虑到毒素两周的排泄期,所以还不能解禁。接下来会再次检测贻贝,只要正常,届时也可以解禁。
据了解,目前平潭未发生因食用贝类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
事件回顾:福建赤潮爆发
多人疑食用青蛤中毒
上月初,福建多地发生疑似食用青蛤(也叫贻贝、淡菜、海虹)中毒事件,福建省相关部门展开调查后发现,原因是部分海域发生赤潮。
6月7号至8号,在福建漳州漳浦县,多位村民出现头晕、手脚麻痹等中毒症状,而在漳州龙海、泉州石狮等地也有部分居民因食用贝类,出现中毒症状。
一些居民表示,这些可能与自己采集并食用野生的贝类有关。针对此次多人中毒的情况,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调查后,在漳州海域发现赤潮生物,其密度已经达到赤潮级别。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黄健:这个赤潮生物是链状裸甲藻,从福建省有赤潮记录以来,这种链状裸甲藻是首次在福建爆发。据介绍,引发本次赤潮的主要生物链状裸甲藻,能够生产麻痹性贝毒,被贝类生物滤食后,可在贝类体内积累毒素,从而引起食用者的中毒反应。受影响的主要为滤食性双壳贝类,例如青蛤、牡蛎、花蛤等,目前,中毒居民多数已经出院。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于9号启动赤潮灾害二级响应,同时要求漳州、泉州两地立即关闭赤潮发生海域的养殖生产区,暂停水产品采捕作业,严禁赤潮周边海域水产品上市。
截至6月12号,福建省受有毒赤潮生物影响的,主要为泉州惠安部分海域,影响范围约3平方公里,漳州附近海域12号当天未检测出链状裸甲藻,初步判断赤潮已经消亡。
但相关监测仍需持续近两周时间,被关闭养殖区何时重新开放,将根据进一步监测的结果判定。专家提醒,不要因为赤潮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黄健:赤潮发生的养殖区已经关闭了,产品不可能上市流通,但是作为市民,在吃贝类,比如最近的一些淡菜(青蛤)、牡蛎,在这个期间,大家要食用还是要谨慎。
来源:福州晚报央视财经海峡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ouwanbao.com/fzwbls/1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