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撤县建市30周年-FuqingCity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年是福清撤县建市30周年,为更好展现全市统一战线和衷共济、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和福清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所取得的喜人成绩,福清市委统战部特开设“撤县建市30周年”专栏,陆续展示“我和我的家乡”主题征文作品,请踊跃为你喜爱的作品投票吧!
作品展示ZUOPINZHANSHI?.?~?..?
行走福清古驿道
——民盟盟员吴晓燕
随
笔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位于东经°17,北纬25°46的镜洋镇,土地面积88.6平方公里,地处福清市西北部,福厦公路、福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达11公里。在这样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方行走,给人无限的遐想和期待。而镜洋镇磨石村的古驿道,没有诗人笔中萧瑟悲凉的意境,在寒风料峭的冬日里,反而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百年廊桥和古驿道(吴晓燕供图)
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古代驿道主要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各种政务、经济、军事等公文信息传递、物资运输、军队调动、军队后勤补给和官员出差、调任与巡视。也是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进行政治上控制的重要手段。而驿站是沿驿道设立的负责官方接待、信息传递,道路管理和军队供给的机构。驿道和驿站合称为驿传系统,作用相当于今天的邮政电讯、政府招待所和兵站。驿是古代对行省区驿传设置的称呼。台、站则指在边疆地区的驿传设置。
在随行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参观了期待已久的古驿道。位于镜洋镇磨石村的黄氏古厝,是聚居式古民居群,每座皆为典型的悬山顶砖木结构,规模庞大,占地面积有50余亩,有的三进三天井,有的五进四天井,古民居群红砖碧瓦,十分壮观,据考证始建于明代,有多年历史。在福清,较为常见的是“四扇厝”“六扇厝”,偶尔可见“八扇厝”。“扇”厝一般由厅堂、正房、书院等组成。其中,“四扇厝”为一厅两房,“六扇厝”为一厅四房(厅两旁各有两间正房),“八扇厝”则为一厅六房(厅两旁各有三间正房)。厅堂上基本都设有祭祀祖宗或供奉菩萨的神龛。厅前有天井,两旁有小书院。天井大多以平砖铺成,留有缝隙用以栽花种草等。
▲古厝掠影(图片来源网络)
明洪武二年()明朝时代,当时福清设15个铺里,其中一条北自闽线的大田驿入县境,经磨石铺。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中街,智丰店等商铺。先辈们正是因为这条重要交通要道,这里后有群山的拱卫,周边有大片良田可耕种。加上有这样一条重要驿道从村中穿过,有滚滚的人流物流带着巨大的财富从村中通过,肉店,米铺、酒铺均设在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西门外磨石市”的说法了,就不难理解千年的经济繁荣与文化昌盛。
历经风雨飘摇岁月淘洗,黄氏古厝失去了富丽堂皇的色彩,但仍可见当年的辉煌。虽然门面没有一般古厝的宏伟、高大。登堂入室,里面的景象与外面截然不同。阳光透过嵌有花鸟虫兽的窗棂照进来。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行走在这样的古驿道上,踏着古人留在石板上的脚印前行,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油然而生。路面上额石头被无数脚板磨得油光发亮,幽蓝的光泽如文物上的一层包浆,那是久远岁月的积淀,是现代手段无法复制的。
“‘门榕’的前方还有一条古驿道,我小时候上山砍柴时都走过,每两里路设一凉亭,供行人歇脚遮风避雨,旁边必有几棵大树遮荫和一口水井解渴。”老师告诉我们。
路上嬉戏的儿童、坐在门口发呆的老人,篱笆栏里种着蔬菜,院子里悠闲的大公鸡,围墙上的羊齿植物和青苔,阳光从天井上穿透着暖人的光。古厝还是原来的模样,并没有刻意修复,整座房子周边都是慢节奏的生活气息。我想起了一句话:山巅冬时藏异彩,云端净土有人家。这是潘厝里最令人难忘的红砖故事,堂内用于祭祀的香龛之上,见旧时雕花的华丽与精细。仅入第一进,大厝的气势已经初露端倪。这里所有建筑的主体部分都是十分宽敞、气派。明清时期,这种古建筑,其选址和座向,十分讲究。从住宅的高度、宽度到门窗的高度、宽度,都有固定的尺寸,但普遍存在墙矮、窗小、通风不足、采光差等问题。建筑材料虽以土石为主,却非常牢固。其牢固程度不亚于砖石,而屋内板壁多为木结构。古旧的墙体,看出时代的变迁,雕栏犹在,可窥过往。现今,这样的建筑有的都被拆除腾出地方盖房子了,有的逐渐荒废。
▲“百岁坊”(图片来源网络)
在官口村,一座纪念百岁老人的清代古坊矗立至今。古坊谓“升平人瑞”坊,当地村民们呢称“百岁坊”。古坊设立多年了,不但保存完好,而且文物价值颇高。据史书记载,该村潘氏先祖潘月三,活到岁,乾隆皇帝下旨为其建坊,并用皇室仓库中的“私家钱”赏赐其纹银十两及御用酱色大缎一匹。当时,古代厦漳泉学子进京赶考必须从这里的古驿道经过。由于有“圣旨”在上,各地官员经过琯口路段古驿道都要下马步行,否则就是对皇帝的不敬。设立该坊的用意,从古坊上面正反面上横匾题刻的碑文可窥一斑。该碑文如下:“乾隆五十四年福清县潘月三现年一百三岁题请旌奖建坊特恩赏给内帑纹银一十两正上用酱色大缎一匹”。在当时牌坊中实属一道风景线。
客情今古道,秋梦短长亭。波澜桥位于福清市镜洋镇波澜村,横跨波澜溪,为当地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成化十九年()建,传明万历年间的邑人、内阁首辅叶向高曾奏请朝廷拨款修缮此桥。清乾隆元年()重修。该桥是一座单孔的石拱桥,净跨6.6米、宽2.15米、拱高3.3米、拱矢比1/2、拱圈厚0.37米。桥面中间最高点比桥的两端路面高,因此,站在桥的一端看不见桥的另一端。
▲波澜桥(图片来源福州晚报)
关于波澜桥,有个有趣的传说:相传福清十年九旱,又经常受到台风袭扰。台风带来暴雨,破坏性极强。有一年,地处交通要冲的波澜桥被洪水冲垮,需要重修。为此地方官员上书叶向高,请求减免福清的赋税。叶向高上折子说,重修波澜桥耗资巨大,请求减免福清三年的赋税。万历皇帝问,波澜桥多长,需要花这么多钱?叶向高说,此桥站在桥头看不见桥尾。万历派太监去查看。其实,波澜桥不过是一座数丈长的拱桥,因为坡度特别大,站在桥头当然看不到桥尾。太监不是傻瓜,但他明白阁老的良苦用心,向皇帝汇报说,此桥果然是站在桥头看不见桥尾。万历皇帝会心一笑,免了福清三年的赋税。
▲古厝掠影(图片来源壹福清)
溪流对面的一处规模不小、红墙红瓦以及配套有高高碉楼的老房子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大家迫不及待地往那里走去。老屋主人给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这座红砖老厝建于年,当年老主人张家三兄弟远渡南洋(印尼)经商,事业有成后回乡建起这座六扇五开间、三落两天井的红砖大厝,承建商是建造福州仓山洋房的建筑商。在文革浩劫中这座老宅同样遭到摧残,厅堂中所有精致的雕刻、楹联全被造反派铲除,石狮、泥塑彩绘等均遭不同程度破坏。老屋主人一再强调说,这座老房子一直以张家自家人居住,才幸运的得以保护。如今我们看到的是经过多次修缮后恢复的原貌,只是雕刻变成描绘再难恢复原貌,整体构架保存较好。为四合院式,面朝西南,封火山墙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前有大埕,地面为红砖铺设,周以埕墙。前座面阔五间,俗称“六扇厝”,进深十一檩。前墙下半部为规整条石垒砌,底部设圭角,上半部为红砖砌筑。明间开大门并设屏风门,两侧设回廊及厢房,中间为石铺天井。拾级而上为主座,主座面阔五间,进深十一檩,前设轩廊,明间檐檩下有垂莲柱,后廊下有小天井及后座。后座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左侧有小园林,右侧另外建一组平房,现已改建。民居的西南角建有一座三层方形红砖铳楼,居高临下,用于防范土匪侵扰,现保存尚好。
古道风烟接,天涯晓梦迷。古道悠悠,车声粼粼,西风飒飒,瘦马萧萧。每一条保存下来的古驿道都凝结着数量众多的古建筑、古桥梁、古碑、古树、古人印记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再加上长年人迹罕至、风景秀丽,已形成一条条自然美景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的景观长廊。
▲百年廊桥(吴晓燕供图)
上千年的文化碎片洒满一路他们进京赶考、金榜驰报、回乡省亲、荣归故里,大都从福厦路驿道上出入,也见证了他们崇儒重教的精神和兼济天下的雄心。弯弯古驿道,浓浓乡愁情。千百年来,这里记录了代代人的生活轨迹。作为古时的官道,它更是学子进京赶考、金榜驰报的必经之路。历经时代变迁,保存的古驿道越发稀少,寻找重建成了老一辈人的乡愁梦。沿线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珍宝。遗留在古驿道上的脚印,见证着先祖们奋斗的丰功;散布于驿道周边古风未褪的村落,彰显着当地文明的多姿多彩;雕刻在这些石碑上的优美诗词,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灵;响彻时空的马蹄声声,时刻警醒着我们砥砺前行。历史行进到今天,古驿道许多方面都已不如开凿之初重要,但在逝去的时间里隧道里,挖掘出那些面目依稀,却因此更珍贵的历史,并传承发扬其精华,在今天尤为重要。
▲磨石村古驿道(吴晓燕供图)
古驿道是离人对乡土的眷恋,是千百年传承的民族美德,以及安居故土、守护家人的幸福感。是对祖先的虔诚,对美俗的恪守。
总有那么一个地方
湖山如梦
草木行歌
炊烟袅袅
鸡犬相闻
许下吉祥安康心愿
……
//////////
作者简介
吴晓燕,女,年出生。民盟福清市委会直属第二支部盟员。福清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青年闽商联合会会员。
你喜欢本篇的内容吗?
快来为作品投票吧~
供稿
吴晓燕
来源
民盟福清市委会
编辑
袁琳敬
点亮“在看”,一起为作品助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