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西戏中演”是现代戏曲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值得认真研究。在这篇文章中,郑传寅先生通过对百年来近50余部跨文化京剧剧目的整理和考察,提出“跨文化京剧”百余年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期、低潮期、停滞期和高潮期四个阶段。他认为,初创期的创作有改良“旧剧”的明确意图,且有服务现实的明确目的,并在戏剧形态上受话剧的深刻影响,改编对象则瞩目于欧美。历经低潮期和停滞期后,年至今的高潮期则以更开阔的视野择取改编对象。莎剧是这一时期“跨文化京剧”的焦点,两岸三地都产生了具有影响力之作。郑先生认为,这一时期之所以能步入高潮期,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的国策,同时还有“莎剧艺术节”作为有力推手。然而,“跨文化京剧”也面临两方面困境:一是尽管多数剧目受到好评,但未产生真正的商演;二是剧目是上座率不高且速朽性强。郑先生从“跨文化京剧”常为人诟病“非驴非马、不伦不类”指责的角度,来探究困境的原因。他指出像谢克纳导演的京剧《奥瑞斯提亚》和中国戏曲学院的京剧《悲惨世界》这样的作品,“确实有‘跨文化’的鲜明特色,但它‘跨’过了‘界’。对京剧和古希腊悲剧轻率而不负责任,因此遭到抵制和抗议是理所应当的”。郑先生坚定的认为,“跨文化京剧”融合外来文化的“度”是以观众接受的“度”为前提。郑传寅先生的观点值得思考:他在本文强调的重点是京剧应该姓京。对于京剧新编戏来说,如何调适京剧的形式本体与现代的生活内容、精神内涵之间的平衡,这确实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李伟程姣姣“跨文化京剧”的历程与困境本文所说的“跨文化京剧”指以华夏文化圈之外的人物、故事为题材的京剧作品,它以京剧特有的符号体系去接受、传播异域的异质文化,大多是外国文学艺术名著的“京剧版”,这种“京剧版”的外国文学艺术名著既向中国观众传播外国文化,又向外国观众传播京剧文化,是“跨文化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在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外国文化的今天,“跨文化戏曲”的价值也是难以替代的。除京剧之外,越剧、沪剧、川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河北丝弦戏、黄梅戏、昆曲、评剧、汉剧、楚剧、河南曲剧、滇剧、云南花灯戏、东北二人转、庐剧、婺剧、广东惠阳的东江戏、潮剧、粤剧、琼剧、闽剧等诸多剧种都曾编演过外国题材的剧目,但“跨文化京剧”堪称是“跨文化戏曲”的领跑者,它不仅最早开始“跨文化”探索,而且此类剧目的数量也最多,其实践方式对诸多剧种的“跨文化”探索有较大影响。“跨文化京剧”走出国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留下芳踪。然而,国内围绕着“跨文化京剧”的争论至今未曾停息,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ouwanbao.com/fzwbys/12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