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非遗探秘茶亭十番音乐福州疍民渔

福州

非遗

探秘

台江十番乐团正在演奏。

旧时福州,不缺音乐。陆上有十番音乐,婚丧嫁娶丝竹管弦齐鸣,曲牌节奏波澜起伏;水上能听疍民渔歌,男女对唱,旋律中带着江水的委婉和悠远……这些土生土长的民间天籁,带着浓厚的虾油味,传承百年千年,也由此诞生了“老字号”老天华乐器行。然而因为缺乏生存土壤,这些民间天籁濒临绝迹。庆幸的是,总有一群白发苍苍者,坚守弹奏和吟唱。   由福州晚报与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福州非遗探秘”栏目,本期将带领读者感受福州民间音乐,倾听手工乐器的传承故事。

台江玉芙蓉女子十番音乐队。

茶亭十番音乐:

福州“交响乐”奏出“虾油味”

  上月末,在台江文化活动中心,台江民间乐团为记者一行表演了一曲《秦楼月》。只听得,曲牌慢起,散板式地由笛子吹出几个装饰音,引出逗管、狼串、椰胡、云锣等乐器以碎音加入;上板后,打击乐器夹置其中,速度由慢到快,逐步将乐曲推向高潮……音量宏大,节奏明晰,曲体简明,真可谓福州版的“交响乐”。这便是福州特色传统文化——茶亭十番音乐。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艺人们为了不让十番音乐失传,近年来,在舞台上、传习所、学校、街道坊巷内不懈传艺,播撒种子。12月8日,福州茶亭十番研究会在台江正式成立。

十番最盛在茶亭曾获梅兰芳称赞

  福州的十番音乐,民间又称叶欢、什欢和十番伬。名称由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按清乾隆年间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番者更番之谓”,应为十件乐器轮番演奏而得名;还有人认为,福州话“番”与“欢”同意,“番”由“欢”所演变,取欢乐之意来命名。   福州十番音乐发祥地为茶亭。如果从清乾隆年间茶亭“大罗天”乐社算起,茶亭十番的历史将近年之久。清乾隆至民国时期,是十番音乐形成、发展、成熟、繁荣的时期。在这期间,由“大罗天”乐社逐渐分出的两个流派——“鹤鸣皋”乐社及“盛世元音”乐社遍地开花,十番音乐由城市传播到四面八方,甚至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地区。   年近八旬的陈英木是国家级传承人,十番乐器没有他不会的。他仍记得儿时的福州,十番音乐相当受欢迎,菩萨生日、婚丧嫁娶,人们都会请十番。哪儿有演奏十番,家家户户都会大老远赶去听,跟着十番行奏的队伍,把路都挤得水泄不通,热闹极了。   陈英木的父亲是“三听月楼”十番乐社的。他自小耳濡目染,8岁开始自学,12岁正式学艺,15岁便能跟随乐社演出。   “十番很有福州特色,梅兰芳到福州,都慕名来听,称赞有特色。”虽然记不清具体年月,但陈英木忘不了梅先生来福州时说的话。为了传承十番技艺,陈英木仍然不顾体弱,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给下一代,几十年来培养的十番乐人不计其数。

十番特色是粗犷乐器堪称活化石

  “十番音乐是民间舞龙灯时由打击乐分化而来,后来加入了丝竹乐器,并开始演奏有音调的民间曲牌。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坐奏时,丝竹在前,金革置后;行奏时,金革在前,丝竹随后。”省级传承人、台江民间乐团团长王道辉介绍,十番的特色就在于粗犷,像水浪一样,而且几乎在高音上流走。他说,乐器不难学,难在把握其中的福州韵味。   省级传承人李华政是浙江人,60年前来到福州,没想到后来被十番音乐“俘获”。他说,十番音乐之所以粗犷,是因为沿街行奏,声音大才能吸引到人。   据了解,茶亭十番音乐留存下来的曲牌目前有70多首,较突出的有《秦楼月》《一枝花》《水底天》《雁来云》等。   传统十番所用的乐器独具特色,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十种。其中,狼串、逗管、云锣十分古老,堪称中华传统乐器“活化石”。在敦煌石窟、云岗石窟的北魏壁画与雕刻中,有不少演奏狼串的形象。云锣和逗管分别在《元史·礼乐志》及北宋时我省闽清籍音乐家陈旸所著的《乐书》中均有记载。

民间乐团来传承保留住原汁原味

  “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十番音乐。”陈英木叹息。观众的流失、老艺人的离世、后继乏人……让土生土长的“民间天籁”面临濒危之境。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台江区文化馆为了传承十番音乐,就组织10多位原茶亭十番老艺人成立茶亭十番乐队,可惜“文革”期间,乐队夭折,直到年重组。   王道辉回忆,由于他同时经营着福州老字号“老天华乐器行”,与民间音乐人联系紧密,上世纪80年代,他和李华政等音乐人意识到茶亭十番音乐濒临失传,所以组建了台江民间乐团,积极挖掘、整理、改编、赴各地演奏十番音乐,目前乐团人数达到40多人。年乐团赴港演出,获得一片好评。   “十番音乐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变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变调变味。”王道辉说,为了让更多人接受十番音乐,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加入民族乐队的低音乐器,弥补十番缺少低音、音乐刺耳没层次的缺陷。但是,他们坚持继承老的东西,“古老的演奏风格方式我们没有丢,要留给专家学者去分析,也要展示给后人。”

动静结合保十番传承音乐更出色

  据了解,为了抢救和保护茶亭十番音乐,台江区一直在努力。台江区文化馆馆长陈华介绍,目前台江区制定动静结合的保护计划。静态方面,在普查整理的基础上,做好“抢救性”保护,举行“古韵新声”专场演出,创作了多首乐曲,举办研讨会、展演等。动态方面,则重视“非遗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先后在福州市老年大学、台四小、台三小等学校开设十番培训基地,由老艺人亲自传授和培训。此外,还分别在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福州市盲校分别设立的台江区区级茶亭十番培训基地。   省级传承人卓越对他的弟子们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台江民间乐团在台江文化活动中心每周日定期有活动,目前已经有不少年轻人主动来学十番音乐,有个初中生令他印象深刻,基本每周都不落。这些年轻人中,有大学生,还有师大的研究生呢。   台江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吴静告诉记者,12月8日,福州台江区茶亭十番研究会成立了,约有80位专家、学者、老艺人参加。对茶亭十番音乐进行专业的研讨,将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事业做得更大、更好、更出色。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英木(右二)讲解乐器狼串的演奏要领。

12

3

省级传承人李华政演奏椰胡。

省级非遗传人王道辉演奏乐器。

省级传承人卓越演奏逗管。

疍民渔归渔歌起。

福州疍民渔歌:

千年渔歌恐成绝唱

闽江之上,曾有这样一个特殊族群,他们以船为家,在风浪中讨生活,被称为疍民(疍,读音dàn)。长期的水上生活,让他们创造出独特的民歌形式——疍民渔歌,历史或已逾千年。   上世纪50年代,随着疍民大规模上岸定居,疍民渔歌鲜有人唱,至今濒临失传。年6月,疍民渔歌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年过七旬的非遗传承人叶礼明,靠着一支民间合唱团,坚持在闽江两岸传唱疍民渔歌。

疍民渔歌源于水上生活

  12月1日,下着小雨的苍霞公园内,叶礼明带领苍霞和谐之声合唱团唱起了疍民渔歌。渔歌为福州话所吟唱,调子悠长似山歌对唱。   “疍民渔歌源于疍民的水上生活。过去,疍民居住在闽江一带,以船为家,几家人的船连在一起,也叫连家船。他们没有娱乐,就靠歌唱自娱,唱的歌也被称为闽江水上渔歌。”叶礼明说。   据《辞海》释义:“疍民是过去广西、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的水上居民。”作为汉族中一支特殊的民系,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闽越族。古时,福州有许多地方还浸在水中,秦汉以后才慢慢浮出水面,疍民主要分布在义洲、帮洲、三县洲、鸭姆洲、鳌峰洲、泛船浦、上渡、中洲和苍霞洲等地。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官方统计,台江一带疍户万余户,达数万人。   依据现有文字记载,福州疍民渔歌分为“盘诗”和“唱贺年歌”两种主要形式。歌词丰富,内容与疍民传统生活息息相关。“盘诗”类似于山歌对唱,多为男女对唱形式,或为求偶,或为嘲谑,或为互祝平安吉祥。“盘诗”有一定的曲调,除开场歌外,唱词都是依对方问词作答,属于即兴发挥。譬如:以开场歌“一条竹仔软丝丝,撩你对面来盘诗,跟你上段盘下段,莫盘坏诗盘好诗”为引导,便开始对唱。   而“唱贺年歌”则是正月初二至初四时,疍民向岸上人讨粿时所唱的吉利歌曲。此类歌词有:“正月正头开大门,只见龙凤两飞翔,船下贺年船规矩,只求吉利福寿长。”“一粒橄榄一碟姜,茉莉赛过夜来香,蟛海故赢金钱蟹,斋粿不输马鲛鲳。”有的贺年歌长达十句或十二句。据悉,疍民渔歌还包括“端午采莲歌”等。

老福州记忆中的渔歌

  遗憾的是,年以后福州疍民大规模上岸定居,在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像渔歌这样的疍民传统濒临传承困境,如今只有极少数人会唱。   70多年前,叶礼明出生在闽侯闽江边,家中排行第四,出生后因为母亲没有奶水,便被寄养在疍民奶娘的渔船上,直到4岁才离开渔船。   十几年前,叶礼明到福州文化局工作,开始寻找疍民渔歌的工作,还曾到上下杭探访疍民和拜访福州民俗专家,收集学习疍民渔歌,如今能熟唱20多首疍民渔歌。“疍民渔歌亟待进行抢救性的搜集、整理和挖掘工作。”叶礼明称,目前他和几个音乐爱好者筹办的苍霞和谐之声合唱团,还在坚持传唱疍民渔歌,“这个项目当年得到原苍霞街道书记徐超和苍霞新城社区的大力支持,恐怕这是唯一仍在唱疍民渔歌的团队了。”   叶礼明说,合唱团共有60人,大多是退休老人。他每周都会到公园教大家唱歌,并通过交流活动,把疍民渔歌唱给更多人听。然而,合唱团没有疍民的后人,真正听过疍民唱渔歌的人也不多。   “再不保护疍民渔歌,可能就听不到了。”本月初,记者寻访到疍民后人连仁华,他说了好几个“太迟了”。60岁的连仁华是帮洲人,年轻时喜欢地方戏曲,会拉二胡,能熟唱20多首渔歌,还用心整理了疍民渔歌歌词。他说,到了他这一代,疍民已经上岸,那时很多疍民到航运公司上班,“公司有两三位老人特别会唱渔歌,可惜他们都不在世了。”   疍民渔歌的濒危,引起了官方重视。上世纪80年代末,台江区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力量,进行大规模征集和整理,编辑出版《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台江区分卷》,收入大批水上渔歌。但是,后续工作未跟上去。年台江第三中心小学设立了疍民渔歌培训基地,遗憾的是没有撑下来。附:疍民渔歌一首

侬是水上讨渔婆,母女二人下江河,

天晴是侬好日子,拍风下雨没奈何。

侬今使力来拔篷,一篷能转八面风,

篷转风顺船驶进,看着前面好地方。

妹你驶船莫大意,好好送客回家乡。

江上渔歌唱不尽,鱼香米香水也香。

疍民

众人表演渔歌对唱。

渔歌

非遗传承人叶礼明在闽江边吟唱疍民渔歌。

老天华乐器铺内景。

老天华乐器:

百年世家琴音依旧

  年过七旬的王道辉,既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茶亭十番音乐传承人,又是省级非遗项目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由此看出,老天华与十番有着不一般的联系。   老天华乐器行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第五代传人,王道辉平时除了和民乐团一起练习十番音乐外,大多数时间都在简陋的工作室里制琴。小小工作室里,似乎每一粒尘埃,都承载着老天华乐器行厚重的历史和王家数代人不懈的传承……

始创于清嘉庆年间

  上月底,王道辉带着记者来到白马南路的“老天华乐器行”。“这是我堂弟王道武的店,恐怕是最后一家仍在经营的老天华琴行了。”做了半个世纪琴的王道辉感慨地说,自从茶亭街的“天华斋”拆迁后,他就不再经营乐器行了,而在五一路租了一间工作室,专注纯手工乐器制作和乐器改良工作。   追溯老天华的起源,还得从多年前说起。王道辉的祖先王仕全自小爱好音乐,对各种民间乐器很感兴趣,于是开始仿制,并于嘉庆六年(年)在台江洋头口创办乐铺,原名“天华斋乐铺”。经王仕全、王师良、王右孙、王子燊四代人的传承和创新,乐铺逐渐发展为闻名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乐铺生产的乐器,清末在巴拿马万国乐器展览会上获得二等奖,销售到东南亚各国。   王道辉是老天华第四代传人王子燊之子,13岁时便进入台江乐器社(年老天华并入台江乐器社)当学徒,传承了“老天华”的工艺技术。

所制乐器有三大特色

  王道辉称,老天华生产的乐器种类很多,包括三弦、六弦、月琴、南胡、椰胡、京胡、七弦琴、筝、瑟、箫、笛、笙、投管等。   “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具备三大特色。”王道辉说,第一是乐器选料精,主要原材料有暹罗木、印度黑木,或本省的黄杨木、梧桐木,木料需存放多年做到自然干燥,按乐器不同部分择优量材取用;第二是加工细,保证有准确音色、音域和音谐。木质部分坚持量纹取杆,蛇皮加工以张大、纹理以菱格或方格为佳,做弓的竹子要用一个“节”的,头尾均匀。用木棍在琴桶上反复滚磨,直至清除微量杂音;第三是发音好,音色柔美,发音准确,富有表现力,适用于伴奏、合奏或独奏。   王道辉既是制作家,也是“演奏家”。他自幼就会演奏各种民族乐器,老天华乐器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私人订制”音准。“十番音乐所用乐器仍大多出自老天华,坏了都找老天华修。”王道辉说。

改良乐器为民乐添低音

  王道辉的工作室有20多平方米,塞满了各种工具。“我不让人收拾,每种工具、材料都是宝,地上的木粉都是修补乐器的好材料。”王道辉称,从选材到蒙皮,再到上漆,以一把二胡为例,如果以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需要一周时间,“真正按工序来做,要花半个月到一个多月时间。”   老天华乐器还注重创新。王道辉的父亲王子燊,首创低音管、低音八角胡等低音乐器,并仿制阮琴、柳叶青琴、提琴等。王道辉也对十番用的乐器如笛子、椰胡、逗管、云锣等进行改良,将音色、音准、音量提到较高水平,并将其父创出的加键低音管又进行改进,加了两个低音,克服了民乐都在高音游走的缺点。

第六代传人的回归

  遗憾的是,乐器制作愈加现代化,琴行生意不如从前,制琴手艺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20多年前,王道辉虽利用琴行优势,组织起民间乐团传承十番,但对于制琴手艺的传承却有些无奈,子女忙于自己的音乐工作,没有时间学习制琴。而且,收了一批批学徒,但大多数都在热情消退后“逃”了。   王道武那里也曾面临无人传承制琴技艺的危机。庆幸的是,6年,这家老店迎来了第六代传人王增鑫。他是王道武的独子,在回归家族事业之前,还是普通上班族。他说,回归是因为从小看着爷爷和父亲做琴,而且和十番老艺人陈英木又是邻居,所以拗不过内心对民乐的兴趣。如今他在店里负责销售工作,有空还向父亲学做乐器和学习十番等民乐。   “儿子能接手店铺,我就放心了。”王道武向访客展示了王增鑫制作的缩小版越胡、南胡、二胡乐器,这三把琴曾在上海世博会福建馆展出,让老天华再次名声大噪。   有空时,王道辉就会到台江民间乐团演奏音乐,王道武便会教教小孙女拉二胡。在这个制作乐器的百年世家,音乐就是血液。

▲王道武是做琴修琴的行家。

?王道辉在给胡琴蒙上蛇皮。

(原载自《福州晚报》12月15日第A6~A7版福州非遗探秘)

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网站: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ouwanbao.com/fzwbrc/79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