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福州爱心食堂,因为一口热饭而

35

35年风雨同舟,35载见证巨变。年元旦,福州创刊最早、最具主流性和影响力的综合性都市生活报——《福州晚报》将迎来35岁生日。回首往昔,本报记录这座城市35年发展变迁的每一个足迹,弘扬闽都文化,   

让我难以置信的是,这里多名群众十几天来没喝过一口热水、没吃过一顿热饭。突然,一名五六岁的孩子抱住我的腿哭喊:“叔叔,我想吃热饭!”我顿时百感交集,想起了“民以食为天”5个字,产生开办“福州爱心食堂”的念头。

  

我第一时间致电《福州晚报》时任总编叶向荣。他在电话中听了我的想法后,非常兴奋,随后提出办食堂的资金、人手、食品采购等一系列问题。想法虽好,但实际问题让我们感到忧虑。

  

我们的通话被一位女士听到了,她是三盛房地产公司总经理程璇。当她知道我是《福州晚报》记者后立即表态:“如果开办‘爱心食堂’,我资助10万元现金。”我听后,大喜过望。但很快又冷静了,要办一个人的大食堂,每天仅食品采购就要两三万元。

  

这天下午,我在安置点、在废墟上焦虑地走动,向福州一次次拨打电话——找朋友、找企业。回想这段时间在灾区的所见所闻,一阵无助的伤感涌上疲惫的心头,我眼泪夺眶而出。

  

此时远在福州的采访部也为这个策划忙开了。时政组记者阮长安一方面联系福州市红十字会作为支持单位和善款接收方,一方面在报纸上撰文募集善款,征集能煮大锅饭的退伍炊事兵。报纸上一声“老班长,你在哪里”,让老兵们激情燃烧,应者如云。

  

经过一系列精心筹划,6月5日“福州爱心食堂”在绵阳市安县永安镇开门了。6月6日晚风雨交加,为保证受灾群众第二天吃上热馒头,大家连夜冒雨和面蒸馒头。天蒙蒙亮,安置点里突然增加了很多受灾群众,原来预备的早饭不够吃,志愿者们自觉让出了自己的早餐。

▲“福州爱心食堂”开进四川地震灾区

  

“福州爱心食堂”招收安置群众当“徒弟”,传授食堂管理经验和食品卫生安全规范。这种能迅速解决安置点群众吃热饭问题的模式,经NHK(日本广播协会)、四川卫视等数十家境内外媒体报道后,很快引起专家和政府部门的   

援川回来后,我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获得“福建省抗救灾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而参与这次爱心大援助的众多爱心人士包括我的同事,他们依然在平静之中继续工作和生活。

  

爱心食堂的动议,是记者文字之外的使命与担当;爱心食堂的创办,是全社会的功德。在夜静更深偶尔回眸时,我还是眼眶发热,因为那展现了媒体人深沉的爱与职业荣耀。

4天办义演筹款万

口述人顾伟(福州晚报首席记者)

当年汶川地震消息传来,《福州晚报》记者第一时间想到联合社会力量,发动市民献爱心。在福建省红十字会、福建省歌舞剧院的积极配合下,当时福州由媒体发动的唯一大型赈灾义演,于年5月18日晚在芳华剧场举行。

  

这场名为《我们都是一家人》的义演,从策划到演出只有4天时间,演职员接近人,上场演员超过人,所有演员穿上统一印有“众志成城”的T恤,不拿一分劳务费。舞蹈《吉祥的祝福》、歌舞《爱拼才会赢》和《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福建省歌舞剧院编导临时串排的。

  

当晚,在近50人参与的大型配乐诗朗诵《爱的呼唤》中,义演拉开了序幕。号称省歌舞剧院“四大金嗓”的杨轶琴、潘国伟、赵中和、李静,都是国家一级演员,他们相继登台,通过歌声为震区灾民祈福。

  

福建芳华越剧团、福建人民艺术剧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等单位的一大批优秀演员都报名参加义演。来自地震灾区的四川音乐学院在校生郭静,带着一天前刚创作的新歌《永不放弃》,登上了舞台。

  

义演多张门票销售一空,门票款全额转交给省红十字会。现场爱心涌动,许多企业、观众慷慨解囊。《福州晚报》所在的福州日报社捐款超过7万、义卖报款8.77万,省歌舞剧院捐款4.6万,芳华越剧团捐款3万多……该场义演认捐金额超过万元,体现了榕城人的真情与爱心。

晚报救灾“想在前面,做在前面”

铁肩担道义,《福州晚报》自创刊以来,始终秉承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有了汶川地震成功开办“福州爱心食堂”这样的大型救灾经验,本报把这种责任与使命一直延续下来,利用不断积累的权威与公信力,在自然灾害面前积极作为。

  

今年7月9日台风“尼伯特”来袭,永泰、闽清等受灾严重。7月10日,本报联合市红十字会、福建宏途渣土运输有限公司,运载千余箱食品分赴闽清、永泰,成为全市第一批运抵灾区的救灾食品;第二天,又有千余箱食品送到灾区。

  

“福州晚报急灾区人民所急,想在前面,做在前面。”福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胡树林这样称赞。

  

面对赞誉,本报并未满足止步,想方设法将福州市区开办的免费“爱心茶摊”延伸到闽清、永泰受灾地区,帮助当地居民解决急需的饮食和用水问题。

  

7月12日,本报联合报业发行公司、福州红十字会,在永泰樟城镇县府路摆起“爱心茶摊”。与此同时,“爱心茶摊”小分队深入清凉镇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把各界的爱心传递给当地群众和救灾人员。两天内“爱心茶摊”送出上千件救灾物资,包括矿泉水、凉茶、面包、藿香正气水、口罩等。活动结束时,“爱心茶摊”将剩余的多箱矿泉水和箱凉茶,移交给永泰樟城镇管理。

“福州模式”创举受到专家推崇

口述人阮长安(时任福州晚报记者、现任四川日报首席记者)

▲翻拍年5月31日《福州晚报》

汶川地震后,许多地方断水停电,不少受灾群众以干粮度日,泡一碗方便面都是奢望。在这种情形下,《福州晚报》采访部主任雷岩平提议到灾区安置点开设爱心食堂,为当地灾民提供热饭热菜。

  

当天采访部就行动起来。我们分头联系福州市烹饪行业协会、聚春园集团、福建三盛集团等单位,联合发出倡议,动员广大热心单位、企业、市民行动起来,组织一支厨师队伍前往震区,为当地群众解决“吃热饭”难题。

  

征集令发出后,3天报名多人。经过层层筛选,我和15名厨师入选,作为志愿者辗转公里到震区。6月5日下午一抵达,连口水都没喝,志愿者们就忙开了。白手起家,我们克服无砖、无火、无柴等种种困难,安置点在傍晚升起炊烟。这是震后这里的第一缕炊烟,多名群众吃上了饱含着万千福州人爱心的绿豆稀饭。我亲眼看到,从白发苍苍的大爷,到牙牙学语的孩子,吃着热饭不少人流下眼泪。

  

“永安镇安置点有热饭吃”的消息,很快传到周边安置点。当晚7点多,又有数十名群众闻讯来这里,一整天都没吃饭的志愿者们,当天一直忙到晚上9点,才吃了些剩下的稀饭。

  

一天之后,受堰塞湖水位上升影响,又有多名群众转移到这里。多人一顿饭就要吃掉公斤大米,志愿者每天早晨5时起床,晚上还要连夜蒸馒头,每天只睡5小时左右。

  

安置点没有电,晚上4个人和面,其余人拿手电筒照明;半夜大风暴雨,持续余震中,十多人围成一圈,为和面的人挡风。

  

几天后,来这里吃饭的群众越来越多,爱心食堂每顿要供应0人次的饭菜,全天达人次。

  

“食堂管理规范,饭菜卫生又好吃,厨师态度和蔼,这些都是托了福州志愿者的福。”面对来采访的境内外记者,北川县受灾群众赞不绝口。

  

6月9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驻绵阳工作组来到“福州爱心食堂”调研;6月10日,民政部、教育部救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专家也来了,他们均建议将这种“福州模式”尽快推广到其他安置点。

  

地震三年后,我回访永安镇和新北川县城,谈起“福州爱心食堂”,多名当地群众拉着我的手感叹连连:“那天的那碗热饭,是这辈子最好吃的。”作为《福州晚报》特派记者,到震区当厨师是我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记忆。

我们付出真心得到最好回报

口述人刘强(聚春园集团企管部副经理)

▲翻拍年6月6日《福州晚报》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直到今天,每当唱起《朋友》,我总想流泪。

  

当年作为“福州爱心食堂”服务队的领队,为期20天救灾援助的所见所闻,我至今难忘。年6月4日,“福州爱心食堂”服务队一行16人启程,奔赴绵阳市永安镇跃进村第二安置点。

  

安顿好后,我们立即查看厨房搭建情况,此时地面还在铺水泥,暂无法使用。一帮队员着手砌行军灶,为受灾群众煮出第一餐绿豆稀饭。一名拄着拐杖的老伯对我们说,地震后他就没吃过一餐热饭,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感谢。志愿者们都表示,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坚持把“爱心食堂”办好。当晚,安置点雷雨交加,帐篷内跟着下雨。醒来后,行军灶因风向改变已无法使用,我们只好迅速另起炉灶,为受灾群众做早餐。

  

6月8日端午节那天,队员们一早就开始为中午过节煮鸡蛋、稀饭。在成都开办工厂的“福州妹”刘玉兰为安置点送来近个粽子,同时还送来学习用品分发给小孩。中午每名受灾群众都在“福州爱心食堂”领到一个鸡蛋和三个粽子,让他们感到很温暖,下午就有部分群众自发到食堂帮助我们洗菜、清理卫生等。我们也真切地感到,付出的真心得到了善意的回应。

  

数日里到食堂用餐群众已逾千人,还有一批批受灾群众不断从其他安置点转来……

  

6月23日傍晚,为受灾群众做完最后一天的饭,大家将悬挂在安置点内的横幅、旗帜等收起来时,很多受灾群众在横幅上签了名。这是我们为受灾群众服务得到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最有价值的永久纪念品。

  

24日早晨我们离开时,许多受灾群众到路口流泪与我们道别,这一幕我永远难忘。

福州晚报记者赵铮艳陈建国

新媒体编辑陈心斐

福州晚报新媒体部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福州日报社







































白癜风预防
白癜风最新治疗办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ouwanbao.com/fzwbrc/62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