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员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ktyx.com.cn/lehuo/baike/20210206/778.html摘苇叶
文/段宏波
盼望中的端午节快要到了,我和国强相约一起摘苇叶。周日,天蒙蒙亮,我们在河堤上聚齐了。我们都穿着长衣长裤,一人提一条编织袋,向苇园进发。苇园在河湾里,有四五亩大,郁郁葱葱,苇鸟青翠的叫声在绿叶间此起彼伏。我们戴上手套,一头扎进苇丛,左手提着袋子,右手摘苇叶。苇叶根部脆,向下一折,叶子就掉了。右手摘满一把,就塞进编织袋。那时,我们十三岁,已经是摘苇叶的老手。苇叶有三不摘,有虫洞和虫卵的叶子不摘,老叶子不摘,窄叶子不摘。每一棵芦苇上,只摘三四片叶子,不耽误它继续生长。刚进苇园,我们精神抖擞,眼疾手快。两个小时后,我们就胳膊酸痛,脸也被苇叶剌出细小的伤口,汗水一浸,火辣辣地疼。太阳升起来了,苇园里热气弥漫。我们又热又渴,嗓子眼如同着了火。我们翻过河堤,来到一口深井旁,把一根长苇杆伸进井里。苇杆端头的节上切了口子,一次打上来一点点的水。井水冰凉甘甜,非常解渴。喝足了水,我们又抓紧摘了一个小时,终于把编织袋塞满、塞实。我们骑车到县城卖苇叶,每人得了9元钱,三十多年前可不算少。我买到了梦寐以求的文具盒,国强买到了心爱的钢笔。我们到大市场里,挑选了几种粽子带回家。现在想起来,那是我吃过的最香甜的粽子。完
作者简介:段宏波,男,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曾获第十二届金江寓言文学奖金奖、第五届张鹤鸣戏剧寓言优秀奖、庄子杯全国寓言闪小说赛三等奖。作品见《小说月报》、《科普创作》、《黄海文学》、《微型小说月报》、《南城文艺》、《微篇小说》、《童话寓言》《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刊物。
端
午
记
忆
文/张玉贞
“麦子熟,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雄黄酒烈艾叶香,香草袋子挂脖上,花花肚兜盖肚皮,家家槲包香又香。”每年的端午节,我就会想起旧日的歌谣,童年的端午节仿佛也从脑海中向我走来。儿时,快到端午节的时候,母亲就让我和姐姐上山采槲叶,我们把用槲叶包成的粽子叫槲包。一大早,姐姐带着我就迫不及待地上山了。那时候,满山遍野的槲叶树,油亮油亮的伸展着枝叶,我们挑那些宽大、肥厚的槲叶摘,寂静的山间不时会“扑棱棱”地惊起一群小鸟来,运气好时还能拾到一窝野鸡蛋。在我们摘槲叶的时候,母亲已到村头碾小米了,母亲一圈一圈地推着碾子,慢慢地黄亮亮的小米在母亲滚动的汗珠中就碾了出来。母亲先泡上小米、红豆,红枣。接下来就是给我们绣香囊了。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经过母亲的巧手,就变成了一只只精致的香囊。香囊上绣着花花草草,蝴蝶,小兔,猴子在母亲的手中栩栩如生,带上母亲绣的香囊是我们的骄傲。印记里的母亲是忙碌的,槲包总是等到晚上才能包。那时候通常是母亲负责包,我们帮忙用绳子捆,最后是煮了。院子的中央支一口大铁锅,干柴烈火,红红的火焰舔着锅底,等到铁锅上冒出热腾腾的白气,槲包的香气就四下蔓延开来。可母亲总是说,槲包还没熟,于是我就眼巴巴的等啊等,等着等着两眼就开始睁睁合合,慢慢地就耷下脑袋进入了梦乡……早上一睁开眼,就闻到槲包的香味了,赶紧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解开一个槲包,像小猪一样狼吞虎咽起来。这时候母亲总是爱怜地看着我们,佯装嗔怪地说“光顾着吃,给马伯送点去。”马伯是村里的五保户,没儿没女,逢年过节时母亲都让我们给他送点好吃的。于是我就端着槲包,一路小跑到马伯伯家,回来时盆子里就多了一些山杏。后来,我成了家,母亲也越来越老了,但母亲总记得我爱吃槲包,每年端午节都会托人给我捎一些她亲手包的槲包。而今天,那种槲包的香味却只能在脑海中回忆了。完
张玉贞,女洛阳栾川人,洛阳市作协会员,喜静好读书,有文散发于《大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洛阳日报》《洛阳晚报》《老人春秋》《牡丹》等芦苇荡,粽飘香文/王君超
端午收割忙,苇叶飘粽香。端午节前后,往往正是农民收割麦子抢种玉米的时候,城里超市的冰柜早已填满了粽子。细看柜中粽,蜜枣、鲜肉、豆沙、八宝等各种口味;精装、简装、袋装、散装一应俱全。平时瞎忙的我,瞧见了粽子,才知端午节快到了。
现在人们图省事,吃粽子买现成的。先前在乡下我吃的粽子,都是母亲亲手包的。
端午节又叫端五节,家乡称之为“五月单五”。据《燕京岁时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窗前挂艾草,挂香包等能辟邪。”不知家乡的“五月单五”称谓是否出自于此。上小学时,五月单五前乡村学校已经放麦假,孩子们回家帮大人干活。
记得村东南伊河滩有一片自生自长的芦苇荡,母亲每年就是用这里的芦苇叶包粽子。夏日,芦苇荡“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那里碧叶飘飘,布谷声声,我与几个小伙伴,?着竹篮子,钻进神秘的芦苇荡中,芦苇上的鸟儿被惊动,猛一下扑棱着翅膀飞起,反而吓我一跳。我挑宽大的苇叶采摘,直到采满了篮子?回家。母亲把青苇叶放入盐水锅煮后晾干待用。
村边的伊河,不仅滋养了那片可以包粽子的芦苇,也灌溉了河滩地的一片片稻田。在我看来,那时河滩地种的稻子碾出的大米,黏性能敌江南糯米,香醇可比东北长粒香。母亲就是用这样的大米给我们包粽子。包之前,生米在温水中泡俩时辰,之后,母亲把两片苇叶并起,折成袋状,填进大米,再折叶裹住包严实,外缠细绵线扎紧实。瞧着母亲熟练快捷的动作,我模仿着包却怎么也学不会。
包好的生粽子放进铁锅,在滚水中煮十几分钟后用文火慢煮。煮着的粽米和着苇叶的清香,从锅盖的缝隙间散发出,随蒸汽弥漫了整个厨房,那天然醇香的味诱惑着我的舌尖。煮熟的热粽子放凉水中冷却,吃时扯开线绳,揭去苇叶,露出白米红枣,放在盘子里,筷子插一个蘸着白糖吃,苇叶的清香连同红枣的蜜甜渗进粽子里,入口唇齿留香,令人回味难忘。
粽子南咸北甜,母亲从小在北京长大,是地道的北方人,她每年包的都是甜粽子。记得最后一次吃母亲包的粽子,是我考大学的五月单五,母亲把攒了半年多的红枣,全包粽子里,说是吃“枣粽”,可以“早中”状元,期盼我高考中榜。仔细打量母亲包煮的粽子,每个都有四角四面,且角锐尖明,四面滑润,大小匀称,碧绿玲珑。这种外方内圆的形状,正像母亲坚毅而柔弱的性格。
如今,家乡伊河岸滩的稻田和芦苇荡早已荡然无存;母亲离开我们也二十多年了。又到端午,重闻粽香,只是,我再也看不到家乡伊河滩芦苇摇曳,再也闻不到母亲包的粽子在端午节飘香。
完
王君超(园艺),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年至今,发表近篇文稿,散文及评论作品散见于河南日报、福州晚报、佛山日报、武汉晚报、齐鲁晚报、长江开发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报刊。部分作品入选《洛阳散文年选》《洛阳杂文年选》《龙门文学》等文集,有作品在征文比赛中获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我们一起包粽子文/杜爱平
生活需要仪式感。这几年的端午节,我越来越喜欢自己在家包粽子。端午前一个月,我就开始在网上选粽叶,粽叶一到,便立刻在家庭群里晒图、吆喝:“粽叶到了,糯米有了,周末包粽子啦!”外甥女伸着俩指头率先响应:“耶!我代表我姥姥、我爸、我妈、我老公、我儿子报名!”周五晚上煮好粽叶,周六清早泡上糯米、红豆、绿豆。当母亲和二姐一家人到的时候,我正在厨房大显身手。母亲视察一番,指着锅里咕嘟咕嘟炖着的肉丁、腊肠和香菇问:“不是说包粽子哩,还炒菜弄啥?”外甥女和我大声喊着应答:“这是包肉粽子用哩!”母亲“诶呦”一声,笑了。哗啦啦拉开阵势,糯米、粽叶、绳子、剪刀、大盆一字排开。我、二姐和外甥女年轻貌美,负责包;母亲德高望重,负责坐我们身旁挑刺儿;一米八的儿子和外甥女家刚满三岁的小家伙都是宝贝,负责玩游戏、又跑又叫;老公、姐夫和外甥女女婿则坐在茶桌旁,慢悠悠地喝着功夫茶谈天论地……四世同堂,趣事儿不断。我们仨包着粽子唠着家常,耳背的母亲老爱在中间瞎打岔,儿子见了,就指挥三岁的小可爱在中间传话。小家伙嗓门很大却吐字不清,老母亲瞪大了眼睛使劲儿听,听完之后,“哦”的一声做恍然大悟状,然后再把之前的岔打成另外一个岔。于是,所有人爆笑。母亲一把搂住小家伙:“你再给太姥姥说一遍!你刚才说嘞啥……”说笑归说笑,手里的活儿不停。时间过得很快,感觉没怎么包,就已经包了满满的两大盆:一盆八宝粽,一盆咸肉粽。再仔细看,粽子们长得各有千秋。长条状的是外甥女的手艺,她说她看视频里人家李子柒就是这样包的;四角尖尖最好看的是二姐包的,二姐从小就心灵手巧,干啥像啥;剩余那些三尖葫芦头、模样清奇的是我的杰作,本人一向喜欢随意,随叶就米,信马由缰。老公最爱逞能,拿起我包的粽子做点评,一番揶揄之词又引得所有人开怀大笑。母亲不知道听没听清,也跟着大笑。小时候,一整年中只有端午那几天才有粽子吃,端午节是粽子节。嫁人后,端午节是回娘家的日子,“麦子泛黄,回家看娘”,端午节里父母的喜悦,女儿看得见。如今,超市里粽子时时有,有些亲人却再也见不到。母亲年事已高,她最高兴的事是看着我们都好。同样,让操劳一辈子的母亲余生过得快乐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端午节,是找个理由让母亲高兴的日子,粽子包得好不好看没关系,我们在意的是母亲的快乐,是母亲和我们在一起的快乐!粽子入锅,加水,压上篦子,盖上盖子,然后大火烧开,小火慢煮。三小时后,一屋清香,一家人坐在一起,剥开粽叶,用舌尖去慢品日子和粽子的快乐。完
杜爱平,70后,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爱文字、爱美食、爱瑜伽,崇尚简单生活,快乐写作。
往期精选
更多精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ouwanbao.com/fzwbnr/12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