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小凌河水韵灵动的ldquo辽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www.znlvye.com/

小凌河,锦州的母亲河。

曾几何时,我们为千疮百孔的母亲河痛心,决定治河。

年“两河”治理工程启动,年4月开始大规模建设,经18个月的紧张施工,现如今,锦州的母亲河重获新生,千年古城披锦生辉。

“以河治河、以河兴河、以河兴城”实践,为河道治理保护闯出新路;四山环抱、北湖南海的宜居锦州已是“城水相依、林水相映、人水和谐”。

“两河”治理,浇铸起“五带合一”的壮美景观。

“两河”治理,打造的灿然美景,令锦城人民万众欢欣。

“两河”治理这一惠民工程,显示了中国力量衍生出的锦州力量!

■19日,锦州晚报采访组在凌海龟山古长城遗址脚下,看见了正在干农活的78岁老人刘景魁。老人说,他是板石沟乡下板石村人,在这里住了一辈子。龟山上有老虎洞、翻身洞、鸡冠石、蛤蟆石等多处景点,与山下的小凌河遥相呼应,形成了“依山傍水”的天然景色。

■锦凌水库项目坝址位于锦州市近郊区的后山河营子村,距锦州市9.5公里,是小凌河流域规划中的重要枢纽工程,也是小凌河干流上唯一的控制性骨干工程。水库的任务是以防洪、城市供水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

兴建锦凌水库工程,控制洪水,削减洪峰,是解决锦州城市和铁路设施防洪标准偏低的可靠措施。锦凌水库的建成,将沈山铁路桥的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年一遇,锦州城市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年一遇。同时可调节小凌河的径流,基本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又可替代超采区的地下水源,使地下水逐步恢复采补平衡。

采访时,锦凌水库建设公司经理助理邱阳春介绍,锦凌水库作为小凌河的“闸门”,不仅在主汛期起到了调节洪水、保护下游安全的作用,又可以向附近企业提供工业用水,同时通过定期、定量放水,保证下游水量充足,改善生态环境。

■作为“两河”城区段生态景观工程,是从小凌河右岸沈山铁路桥至太平街入口段拉开序幕的,业内称之为西桥休闲健身广场样板段,全长1.45公里,年10月开工,年9月竣工。共栽种乔木多株、灌木多株、膜纹2万平方米、草坪4.8万平方米,整个工程一共是14万平方米,投资多万元,建设了8个休闲广场,还有4片羽毛球场、两个篮球场等。

娱乐场、运动场一应俱全,乔木、灌木种类繁多,广场及路面铺装高端大气。随着工程的完工,附近市民的生活、休闲环境随之改善,市区百姓特别是桥西市民又有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其里程碑意义在于结束了太和区没有公园的历史,每天到这个公园休闲游玩健身的沿河居民多达上千人。

■东湖公园改造工程是“两河”治理工程的重中之重,不仅引水入园,而且修建了大量的亲水平台和观景木栈道,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同时,园中修建了诸多运动球场,成为一道道夺目的景观带。

采访组走进东湖公园,新鲜的空气、淡雅的幽香扑鼻而来,沿河而建的亲水木栈道弯曲连绵,行走其间便可领略到湖水的碧波荡漾,各大休闲广场更是热闹非凡。宪法广场、锦州历史文化墙暨“锦州赋”石墙、地域文化展练区、万人文化演艺广场等沿河文化链景观引人称赞,再现了锦州波澜壮阔、生生不息的人文史、水文化。这里一年四季游人不断,特别是夏季的晚饭后,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市民徜徉其间。

■漫步沿河生态带,随处可见葱郁一片,各类休闲广场、健身广场比比皆是,园艺小品错落有致、简洁雅观,时时刻刻吸引着市民的目光。

体育健身休闲场足球、篮球、武术、舞蹈、健步走和塑胶跑道等一应俱全,室内场所、室外露天或半露天场所,全部配以供水供电系统,可全天候使用。件(套)体育健身器材,适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人群。同时,带内路桥设施自成网络并与城区交通体系互联互通,将各运动广场、健身广场、亲水平台及其他水景观串联在一起,市民可连贯抵达各类健身休闲场所,交替进行各种运动健身项目,形成了滨水慢行休闲系统。

■从当初的污水横流、沟壑遍地,到如今的水清树绿、人头攒动,锦州的母亲河绽放出了亲人、亲水、亲自然的和谐景观。

过去的两河沿岸是荒凉的土坝,行走在大坝上,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如今,漫步两河,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处处景观尽收眼底,滨河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每天来“两河”观光看景和到沿河两岸公园休闲游玩健身的居民成千上万,市民们对“两河”治理工程赞不绝口。

赵东升老人今年已经80岁高龄,谈起“两河”治理前的样貌时,老人直皱眉头。老人说,以前的小凌河,就好比一条“臭水沟”,淤泥遍布河底,垃圾漂浮河面,走在破烂不堪的岸边小路,阵阵腥臭扑鼻,散步之心顿时全无。再看看现如今,沿河两岸绿树成荫,道路网络四通八达,锻炼之余还有小憩之处,实乃百姓之幸。

市民李中华表示,“两河”工程破土动工时他就在见证,从最初百姓的阻力、反对声音,到后来心态的转变,再到后期的期盼,证明“两河”治理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的英明决策,让广大百姓尝到了治理后的甜头。

■为了使这项民生工程早日惠及民生,肩负锦城百姓重托与期盼的工程建设者们更是铆足了劲儿,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奋战在工程一线。在酷夏,他们挥汗如雨、汗流浃背;在冬季,刺骨的寒风打透了棉衣,冻红了脸颊、双手、双耳和双脚,却动摇不了他们抢工期、抓质量的决心。

工程建设者冯跃光说:“我们本身得对工程负责,对家乡老百姓更得负责,就是把工程干快、干好,让老百姓早一天享受到美好的环境。

■滨河路的开通,让小凌河南岸的小区居民享受到了“路路通”的便利,多个出入口直达各小区周边,减少了出门开车得绕圈的麻烦。家住南桥附近的市民谭先生说,“两河”治理工程他企盼了多年,现在终于竣工了,他是打心眼儿里高兴。他说:“我家就住在宝地城A区,在‘两河’没有改造前,打开窗户不是味儿大,就是杂草丛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到处都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窗前是新修的路,还有健身器材,不仅看到了绿色,连呼吸的空气都不一样了。”

水清、滩绿、景美、路通,“两河”治理工程不仅使锦州城区的生态环境提档升级,更让锦城百姓切身感受到了发生在身边的巨大变化,沿岸地域空间拉大,交通网络打开,树种植被覆盖。

现如今,滨河路四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全长米,将滨河路与解放东路相接的滨河路四期工程,路床水泥稳定砂浆已经全部铺设完毕,该工程计划今年7月1日前竣工通车。

小凌河依旧蜿蜒流淌,沿河的景观带正逐步丰富。滨河路四期的即将竣工,伴随着周边设施的完善,解放东路附近的小凌河更将焕发生机与活力,为锦城注入光亮与色彩。

在全社会的见证和参与下,锦州城区段小凌河已经建设成为水清、滩绿、景美、路通的生态文明示范区。锦凌水库里各类水鸟迁徙、栖息,河道内波光粼粼,沿河各公园人流攒动、休闲健身……“沿着河边走,人在林中行,鸟在天上飞”的宜人景象正在呈现,在生态宜居的水景城市中,锦城百姓安居乐业。

策划/陈涛

文字/首席记者杨洋

摄影/袁莹本报摄影部

编辑:马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ouwanbao.com/fzwbjj/12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