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埘其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依嫂带身喜(怀孕),爹妈齐欢喜。孩儿段(掉)落脚桶下,
依哥马上做郎罢(爸)。
链接:长乐人怎么过冬至?
长乐一带冬至旧俗:节前理发做米时粿
冬至在福州长乐一带被俗定为“冬节”“团圆节”,有“冬至大如年”一说.那么福州长乐一带的“冬节”要怎么过?看看老福州陈友荣画的民俗画就知道了.
福州长乐过冬节是很隆重的,节前家长会督促孩子们去理发,老人们一般会用糯米粉、粳米粉做冬团粉粿,福州话称之为“米时”粿.“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自己动手搓了,一般都去店里买成品.”陈友荣说.
“以前,一家人都会在冬至前夜围在一起搓‘米时’.”陈友荣说,一家人一边搓还一边唱起民谣,比如:“搓‘米时’聚搓搓,节节年年高,大人添福寿,伲仔岁增多,搓‘米时’齐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等.冬至搓“米时”吃“米时”粿,福州长乐人都知道,但是具体要怎么操作,现在越来越少有人知道.据陈友荣介绍,冬至前夜一家人围在桌旁,桌上放一个大箩筐,周围摆上福州本地出产的红橘,箩筐中间摆上菊花、2个“土人囝”和10双筷子,意喻家庭团圆,祈求多子多孙、来年生活更美好.
提到“土人囝”,陈友荣表示,这个在以前经常见到,临近冬至,会有人专门走街串巷售卖.此前,洋头口曾是集中售卖“土人囝”的地方.“现在卖泥人的生意不好做,大家都改行了.” 搓“米时”分两种,一种是和乒乓球差不多大的大“米时”,一种是如龙眼干大小的小“米时”.“大的在冬至前夜煮吃,小的留到冬至早上煮好供奉祖先,再用来当早餐.”陈友荣说.
对老人来说,冬至还意味着“上寿”,即年长了一岁.“这一天,岁数中逢‘9’便可进一岁.比如49岁的人,过了冬至便算50岁了.”年长的人进祠堂祭拜后便长了一岁,周围的人都会向他拜寿祝福,因此冬至这天又是福州长乐的“孝顺节”“团圆节”.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冬至前后,穷人还要‘掼火笼’取暖.”“火笼”是一种取暖用的工具,一般用陶土制成一个罐子,里面盛了草木灰,灰下埋进烧着的木炭.为了防止太烫,大家还会用竹条编个篮子套在外面.“走街串巷,甚至睡觉,人们都会抱着‘火笼’.”陈友荣说,解放后,老百姓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的取暖工具也多了起来,“火笼”就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长乐文岭镇阜山村姚坑自然村姚氏祠堂比平时热闹了许多,该村多位已年满50岁的长者,齐聚一堂,摆起了百家宴,共度冬至.不少参与聚会的人,还是远从北京、上海、广州赶回来的.
“这是我们村的习俗,延续数百年了,每年这天,村里凡已上50岁的人,都会回来进祠堂吃饭.”参加百家宴的姚诗殷介绍,他一早就从福州赶回村里.从50岁开始,他每年冬至都要回村里跟大伙一起进祠堂聚餐.在姚诗殷眼里,冬至是一个与春节一样的节日,他说福州有句老话“冬至大如年”.姚诗殷还说,50岁以上的长者冬至这天一起进祠堂吃饭,是数百年前延续下来的一个老习俗;只是随着时代变化,人口流动加强,不少地方的这一习俗已经逐渐消失了.
“我们村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明教堂(古书院)走出过三位状元(姚颖、姚勉、陈文龙),另外还是元末明初政治人物、靖难之役的功臣姚广孝的祖籍地.”该村村民姚福光自豪地表示,因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数百年来他们姚坑村对古老冬至习俗的传承,延续至今.
另外,当天在祠堂聚餐的众长者介绍,每年冬至临近的时候,各村就都开始进祠堂摆“百家宴”,给村里上了50岁的长者拜寿,一些相互邻近、感情好的村庄就会互相邀请.过去冬至这天,必须是上了50岁的男人,才有资格进祠堂吃饭;如今,男女老少只要有心,都能在这天进祠堂跟长者拜寿.
转自海鲜吧、福州晚报、东南快报等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个白癜风早期有哪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