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福州晚报 >> 福州晚报发展 >> 散文一组

散文一组

上杭文学

文学爱好者的心灵港湾

1双髻灵山蕴小和

——福建上杭蛟洋小和村小记

文/林华春

碧玉小和

三千里杭川大地,处于闽西崇山峻岭之中,青山绿水间散落着无数珍珠般的村村寨寨。因为工作的关系,这些年走过了上杭的许多村庄,也常常被一些村子的美景、人文打动,见得多了,往往会产生视觉疲劳,对一些乡村美景也就习以为常了。然而当我走进蛟洋小和村,她那小家碧玉的魅力,依然惊艳了我的心。

蛟洋,其实我很熟悉,许多偏远的村子如再兴、再嘉、坪上等我都不止一次的去过。蛟洋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令人神往,蛟洋人民用这样的口号来宣传:“我家有六件宝:一山一树一画家,一阁一园一先生。”即双髻山、千年银杏树、华喦、文昌阁、蛟洋工业园区、傅柏翠,这六件宝,是蛟洋深厚的自然、历史、人文的积淀,于我,说不上耳熟能详,但也并不陌生,可对于小和村,确是完全陌生。也许对陌生的事物总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吧,这次蛟洋采风,每人选点的时候,我选择了小和,于是便有了和她的美丽的邂逅。

小和村位于双髻山北麓,双髻山的神奇和灵秀蕴育了美丽的小和。

海拔米的双髻山是上杭的名山。《上杭县志》记载:双髻山“高耸千丈,峻戛云日,晴霄烟霁,晨起披览,云雾周衣,夏亦可裘。檐楹流露,经晨不觉。前有小墩阜,游人多拾石叠累其间,刹后石顶危蟠,四望近山,如海舶上望海中之波浪。夜半候日出,绚烂吐彩,洵奇观也。”早在明代就被称为“闽西胜景名山,杭川古刹音堂”。来到双髻山,犹如来到世外桃园,这里群山绵亘,沟壑纵横,林海苍茫,云雾缭绕,怪石嶙峋,空气新鲜,远离人间的喧闹,是一块可以安放心灵的灵山净土。双髻山一向以梦灵而成名,无数在双髻山梦灵的人和事为双髻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小和村,是双髻灵山孕育的一颗碧玉。

一条源于双髻山的小溪流穿村而过,小溪清澈见底,溪中游曳着许多美丽的石斑鱼。五彩斑斓的石斑鱼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由于环境的恶化,原来在乡村小溪流中随处可见的石斑鱼已难觅其踪,小和村的小溪里,石斑鱼的怡然自乐,昭示着这溪水的清冽,小和村民就在这条美丽的溪流两岸,逐水而居。

纵观人类文明史,所有文明的发源地都与江河有关,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两河文明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印度文明的古印度河,等等,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逐水而居进而文明繁衍,一旦缺水文明即会烟消云散,沙漠绿洲的消失导致楼兰古国的灰飞烟灭即为此例。小和村的先民选择在小和村开基繁衍,一定也明白这个道理。

小和村全村姓华,是从蛟洋的另一个村庄华家村迁徙而来的。华家村是蛟洋的一个传奇,前文所说的蛟洋六件宝有两件与华家有关,即千年银杏树和华喦。华家村的千年银杏树龄已有多年,两株雌雄合体的大树,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焕发着无限的生命力,一到深秋时节,满树金黄,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华喦,华家村人,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诗书画“三绝”的一代宗师,其画作珍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成为世界艺术的珍宝。小和村的村民与华喦同宗同源。

遥想八百多年前的南宋绍兴末年,华家村民念三郎公,也许是不经意的来到了双髻山下这块土地,立即被这群山环抱、溪流潺潺的小山坳吸引了,从此把这当作崭新的家园,在这条不知名的溪流两岸,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开基创业之路,华氏子孙从此在小溪两岸,开山辟地、勤耕勤读,至今已繁衍了二十八代,这条带着双髻山的神奇和灵性的小溪,成为小和村民生生不息的母亲河。

几百年来,小和村的华氏子孙,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把小和村打造成为大山深处一座美丽的客家村落。村民用歌谣传诵着村庄的辉煌:

小和坑是好村乡,内有九寨十三坑;千亩农田好种食,万亩竹麻造纸张;不愁吃穿不愁用,后代更比前代强;

小和坑是好村乡,十担胡笼九担箱;九个秀才教族人,十个秀才出外乡;文武庠生三四十,读书尊贤最像样;

小和坑是好村乡,深山夹里大富乡,长皮短褂九十九,宜安淑人配金装,全村人头上千口,多居封火屋最常。

村民口口相传,在明清时期,小和村就有十几个“最”在远近山乡闻名:

华氏到小和村开基多年,是周边最早的村乡;

开基后代代有能人,建造有二、三十个灶头的“封火屋”(应该是农村大型厅堂围屋)有十三座,是周边村乡之最;

村中小溪流两边,建有出村六条石砌路,总计约二万多米长,全部都用石块砌成,石砌路之长,用石之多,居周边村乡之最;

村中不到两千米长小溪河上,曾建有大小长短桥梁16座,密度之最,蔚为壮观;

村中境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有十三个较大的山坑,开垦的农田,道路、田坎、水圳、沟渠全部都用石头砌成,所用的石头、所花的人力都叹为观止;

明清时期,全村建有文昌阁、大夫第、公王坛、五谷宫、夫人宫等十三处阁、坛、庵、庙,居邻近村乡之最;

村人孝字当头,全村建有祠堂10座,在不足千人的村子,其比例之高,也堪称最;

村人乐善好施,在通往四面八方的路上建有茶亭11座,也是一“最”;

村民以种竹造纸为业,最多时全村有纸厂39家,淹漂竹子的“湖塘”就有多处,也堪称之“最”;

小和村民风雅正,唯耕唯读。清顺治年间(-),华金铭得中举人;华登云敕封授卫千总;华榕封州同拔贡;华宗吉、华宗海科榜秀才,例授监生达三四十人,也为远近之最……

岁月的脚步渐渐远去,历史的烟云渐渐消散,在村中一座座“大夫第”的残垣断壁中,在横跨小溪流的一座座石拱桥上,在村外淹没着石砌路的杂草丛中,我们依稀还能寻找到昔日的繁华和历史的步履。今天的小和村,石砌的羊肠小路已被村中通衢大道取代,古老的“封火屋”早已变成了鳞次栉比的小洋楼,曾经繁华的土法造纸厂也已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汽车、洋楼、手机、网购、快递……现代生活的一切,早已把这个古老的客家山村变成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变的是村庄日新月异的面貌,变的是村民越来越富裕的生活,只有敦厚纯朴的民风未变,只有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日夜流淌,依然像母亲的乳汁,滋养着一代代小和村人,使小和村这个藏在双髻山怀抱的小家碧玉越发美丽。

红色小和

美丽的小和村,不仅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还是一个革命的村庄,红色的村庄,她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永载革命史册。

年三月,小和村青年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加入了农民协会,参加了傅柏翠等人领导的抗租抗税等斗争;同年六月,小和村农民协会会员参加了蛟洋农民暴动。年五月二十二日,小和村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政府办公地点设在村里的“文昌阁”内。小和村人民在乡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为了支持革命战争,支持游击队,保卫红色政权,青年农民踊跃参加红军,全村有10人参加了工农红军,有10人参加了游击队,有16人参加了赤卫队,有2人担任交通员。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作战、奋勇杀敌,有17人壮烈牺牲;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英雄人物。

根据老红军和老游击队员的回忆,年夏至年冬一年半时间里,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曾路过和特地来小和村三次。

第一次是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二打龙岩”后,率二、三纵队从龙岩、大池出发经吊钟岩,爬岽泉岭路过小和村,过“当天桥”(曾称红军桥)再上贵竹坑直插白砂,攻打国民党军卢新铭、钟铭清部。

第二次是年10月,毛泽东、邓子恢与傅柏翠带领“医院”的官兵、医生、护士及多个红军伤病员来到了小和村。

第三次是年11月中旬的一天,毛主席在苏家坡治疗疟疾,病情有所好转,就邀了特委书记邓子恢及委员雷时标来到北三区第一乡苏维埃所在地小和坑看望伤病员,同时作北三区农民土地革命暴动,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府及其反围剿斗争情况的调查。

由于年代久远,毛泽东同志到小和村的确切时间已无从考证,但小和村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留下过伟人的足迹这一点是确定的,伟人的革命实践一直鼓励着小和村人民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求解放,搞生产,谋幸福!

最让小和村人民医院在小和村驻扎了半年。

年6月,为了医治在战争中负伤的红军官兵,红四军军部与闽西地方党组织在蛟洋石背医院,医院。同年7月,毛泽东在蛟洋文昌阁指导召开中共闽西“一大”会议期间,医院医院情况。以后,医院的创办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写进了古田会议决议第八部分,作为红四军党的正式决议加以贯彻。古田会议开完后,毛医院看望伤病员。由于红军要开拔转战江西,所以毛泽东特地找了闽西地方负责人傅柏翠谈话,医院交给闽西地方去负责领导。

年1月,闽粤赣3省敌军“围剿”闽西革命根据地。前头部队已到了离蛟洋只有30华里的小池。为了确保伤病员的安全,医院转移到古田的小吴地。不久,敌三省“围剿”被粉碎了,地方红军克复了龙岩。医院从小吴地搬到龙岩县城。同年11月,国民党军四十九师攻占龙岩,医院即迁往小池,改名为医院,院长罗化成,政委王俊恒。

年春,医院迁至小和村,驻在村中的文昌阁和大塘背等10所房子里,总部设在文昌阁,医务部设在中乡堂,后勤部设在贵孺家,重伤员住在隆重公楼和下屋塘,轻伤员住在余庆堂等房子里,共有伤病员人左右。医院在小和安置下来后,北三区第一乡苏维埃政府再三嘱咐全体党员、团员带头齐心协力,分工协作,做好红军伤病员服理工作。农协会负责到全村农户中筹集粮食、豆子、猪肉、鸡鸭、蔬菜等;妇女们分组到几个伤病房为红军伤病搞好卫生,帮他们洗身、洗血衫等;儿童团、少先队为红军伤病员唱山歌、走马灯、娱乐游戏等;村俱乐部为他们弹打吹唱,做白话剧。

医院驻入三天,就有一个红军杨团长,伤势过重,医治无效去世,乡苏政府为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组织全村群众和轻伤员二、三百人,手拿青、白色纸三角旗为牺牲的烈士送葬,乡苏主席和干部一同把棺椁抬到高坡头山埋葬。

医院处在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围剿与反围剿的情况下,药材特别缺乏,伤员的伤口得不到及时消毒,正在恶化。60多岁的运娇老太婆为红军上山采“拨毒艾”草药,敷了几次,恢复很快;华天邦用祖传的“重伤寒”草药,挽救了好多个犯伤寒的红军战士的生命。苏维埃政府还派人外出暗中采购药材。有湖南、江西老家出来的红军,喜欢辣椒配菜下饭,做后勤的村民就千方百计托亲戚到外地买回辣椒,给红军战士配饭。

医院在小和驻扎时间大约有半年左右,在此期间,医院处理杂务。比如上山砍柴火,帮助烧火煮饭煮菜。妇女协会组织妇女洗衣队帮助伤病员洗衣服、洗被子;理发师傅为伤病员理发。当时正逢春天雨季,春雨绵绵,气温较低,伤病员穿的衣服又很单薄,为了使红军伤病员不受冻,医院送去木炭,以便夜间为红军伤病员烤火取暖。有些红军伤病员治疗无效,为革命牺牲了,苏维埃政府就叫木匠做一付好棺材隆重地安葬。当时在小和坑医院去世的伤病员共有18人,均埋葬在上凹、猪麻坑、高陂头等地。每逢清明时节,村里组织群众、学生为红军烈士扫墓,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九十年过去了,医院的旧址依然保存在小和村的村口,虽然有些破败,那些斑驳的墙壁,那些风蚀的檐梁,似乎依然残存着当年红军医生护士忙碌的身影,回放着小和人民支援红军的仁心义举。

最值得书写的是小和人民在白色恐怖的严酷形势下对红军游击队、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诚。

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在闽西各地反攻倒算,占领了大部分苏区。闽西进入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小和村人民冒着白色恐怖的危险,节衣缩食,大力支持红军游击队,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双髻山游击区曾经是我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最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当年,谭震林、蓝荣玉领导的红七支队经常活动在双髻山周边的革命基点村中。年10月,红军北上抗日后,国民党反动派趁机大搞反攻复辟,地主豪绅配合国民党军大肆“围剿”游击队,采取封锁革命基点村,联合办公,移民并村等毒辣手段来阻隔人民群众与游击队的联系,妄图困死山上的游击队。在反动派的封锁下,游击队生活极端艰苦,不仅住山洞、茅棚;而且无米、无盐、无药品。在这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小和、贵竹等革命基点村人民千方百计冲破敌人的阻拦、围剿和封锁,机智巧妙地与游击队取得联系,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米、送盐、送药品、送情报。家住葛藤坪的华荣禧、华绵禧深知红军游击队是为穷苦人民翻身解放而打仗的,对红军游击队充满热爱之情。每当游击队员们来到葛藤坪时,大家都积极热情地招待战士们吃饭,临走时还叫战士们带上大米和菜。每当游击队领导在葛藤坪开会研究工作时,华荣禧、华绵禧等人积极为红军游击队放哨、站岗。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山上的游击队,几次组织反动派民团、袭击葛藤坪山场。敌人把人民群众赶下山,把群众家里的东西洗劫一空,以此来威吓人民群众,说什么“任何人不许与游击队接头,否则就要杀头枪毙!”但是,不管反动派怎样威胁恐吓,葛藤坪的华荣禧兄弟俩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粮、送盐、送药、送生活用品。有一次游击队突然转移了,兄弟俩把游击队遗留下的部分文件和战士们的衣物用油纸包好,藏在自己家的禾仓底下,一直保存到全国解放,解放后他们把文件上交给了人民政府。

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小和人民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国民党反动派用极其毒辣的手段残酷地对小和革命基点村实行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强迫小和村“移民并村”,实行“保甲连坐法”,强化保甲制度,实行“计口购粮”“计口购盐”,在通往双髻山的路口和隘口处设立排哨和关卡,同时禁止群众带饭包出门,并颁布“五光”“十杀”令,逼迫他们移民4次。在这样严酷的镇压下,据不完全统计,全村遭敌人残酷杀害的有19人,被抓壮丁的有3人,被抢杀的耕牛3头,被迫移民后造成房屋倒塌5座20间,被摧残灭绝的有4户。

在小和村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座并不高大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面镌刻一串小和村革命烈士的英名:华邦春、华为昌、华金崇、华东禧、华上林、华贵元、华为贵、华杰成、华美仁、华宝荣、华德邦……这些英烈的名字永垂史册!

今天,小和村的人民早已过上了幸福安详的生活,白色恐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我们要永远铭记那些为革命事业为人民幸福做出了巨大牺牲甚至付出了宝贵生命的革命先辈,今日如你所愿,我们倍加珍惜!

红色小和,革命的红旗从九十年前一直飘扬至今!

作者:林华春,福建上杭人,福建省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杭县作家协会主席

2玩山、玩水、玩立夏

文/莫养圣

5月5日,这天是立夏,标志着告别春天,迎来夏天的开始,趁着在这春夏交接的时节,我们诗友们又邀聚一起前往离城不到十公里处的游览景区一一摩陀寨。这里有着传奇的动人故事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孔子曾在论语中说到:“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我们都是凭着这些爱好慕名前往,游览在这一山一水中。

前往摩陀寨,为了游客们的方便,当地政府新开设了一条水泥大道,直通山下,减少了游客们的许多弯路和节省了不少的时间。我们刚进山门,路边一棵子桐树开满了花朵,在微风中被洒落在地,一片片像雪花一样大小的白色花瓣点缀在路面上,这是一种洁白,这是一种无瑕。让我想起二十几年前也是在立夏时节,我和友人也相约在这里,一起走上这条山路;一起领略路旁的树木葱茏;一起浸染着绚丽的阳光。从此,我的时光中多了彼此的来来往往,在无限的光阴中在彼此间放任,在漫漫长夜中挑灯夜读而不负韶华。今天,我又重新踏上这条山路,触景生情地回想起当年让我们俩双手捧起当初的柔情。这路还是这条路,这山还是那座山。

这山路不长,风,却是柔和的,让人感到舒爽,不感觉到初夏的炎热。走着走着,就到了望江亭楼台前,在缠缠绵绵的足音下,却被垂落在地的一根藤蔓深情地拌住了脚踝,像是在暗示我不要走的太急,让我慢慢地把这里的风光美景尽情享受。是啊!久违了,就像我失散多年的江水。站在高台处,我远眺着你,那山林倒映在江中,那一抹浅浅的绿,似乎又被江风吹起,那九鲤过江若出喷发的雄姿,正待冲出江面,形态栩栩如生。阳光跌落在江水,粼粼的波光,像摇曳的琴声渐行渐远。从江面上飞越的一声鸟鸣,像是从江水中溢出。我站在望江亭的楼台上,满目张望,看见汀江的一隅,让我感触到这江水离我很远,远到天边;这江水又离我很近,一伸手就能感觉到你的肌肤的柔软。洁净的天空,只剩下一片蔚蓝,这是阳光下的明媚,这无可抗拒的清纯,仍然依偎在春天的怀抱里,这一切都呈现出风姿绰约,唯美而生机勃勃。我们每一个诗友都拿出相机抢着拍下这些镜头并在这里一一留念合照。

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停留太久,还要到其它景区游览,于是我们顺着山路往前走。路经山顶处,有一段平路和空旷的坪地,路旁有一座貌似老的城墙,是当年用来防备土匪入侵时攻打所用。如今硝烟己散,老城墙依旧在,那墙上的斑驳的印迹却不被人遗忘,承载了当年的历史,只要我们轻轻地触摸,就会寻找出岁月的痕迹,有一段历史,就有一个故事,就会感受到历史的沧桑。这时,我们恰好听到从山顶上寺庙传来的祈祷钟声,它就像在敲动着过往历史的回响。我们只顾向下一站的游玩目的地,沿着崎岖的山路而下,到达江边的大龟石旁,河水就在我们眼前流动,河岸边停放着两只小舟,小舟的主人不在,要不然我们乘座小舟在江面上游览一程,那真是别有一翻感触,只可惜留下一翻遗憾了。我们艰难地分别爬上一座大龟背石上,站在龟背石上可以俯瞰周边的一切,这里有形态各异的石头,有鳗鱼出洞,有双娃接吻等等,惟妙惟肖。江水顺着石下流动,清澈见底,河床底下的鹅卵石就像仙人们早就洒下的珍珠,在水底下与游动的鱼儿相映成趣。可是,当鱼儿发现我们的倒影时,鱼儿又匆忙地躲入石影下的阴暗处。这是我们的影子惊动了鱼儿,而鱼儿的本能只能寻找在大石底下的栖息处。这让我想起人的一生,何处是栖息,心若是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我想,今天我们生活在这座繁杂和喧嚣的城市里,匆忙的脚步时常把自己的心灵搓揉的疲惫不堪,这时就应该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放松和自闲;就要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洒脱。当我们停下忙碌的脚步,能在平淡中得以憩息,这将是一种不懈的价值追求,也将是一份坚定的理想信念。

时间过的真快,半天的时空在不知不觉中消逝。时过中午饭,我们只好急着赶回城里,摩陀寨的风光留着自己慢慢品味。乐山怡情,乐水怡志,乘时光正好留下诗行几句自勉:

明天的我们

站在时光的倒影中

不再为年轮而惊慌

不再为似水年华而感伤

借一片阳光

从此

笑得明亮

作者:莫养圣,福建上杭人,上杭具自来水公司退休。原福建省世界语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作家会员,上杭县作家学会会员,上杭琴岗诗社秘书长,多篇译作和散文,诗歌发表在各种报刊上。

3上杭牛肉兜汤:香滑鲜爽沁心脾

文/何颖

到上杭旅游,不能不尝尝刺激味蕾的牛肉兜汤。上杭牛肉兜汤,被誉为“中华美食”之一,有着数百年的传承历史,以“香、滑、鲜、爽”的客家风味,经久不衰地飘香在上杭的长街短巷。

“尚未出锅已飘香,三分已醉味芬芳。”上杭牛肉兜汤以一个“香”字先声夺人。清晨,藏在大铝锅里的牛肉兜汤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锅盖被掀开的一瞬间,迫不及待地逃逸出来,在空中恣意飘荡,人们往往还没来得及窥见它的真容,鼻尖便被它浓郁鲜香的气息挑逗,撩得五脏六腑蠢蠢欲动,恨不得立马品尝。

一碗新鲜出锅的牛肉兜汤,模样有些“丑”。牛肉片与地瓜粉融合成不规则状,汤汁与淀粉勾芡纠缠,形成亮锃锃、黄澄澄、黏糊糊、半透明色的汤状。用汤勺轻轻打起一口送进嘴里,顿时感觉“入口爽滑沁心脾,食过多时留余香。”爽滑的牛肉随着浓香的汤汁一起走五官通七窍瞬间沁入心脾,热气在七十二个毛孔里肆意流畅,令人感觉畅快淋漓,接着,便大块朵颐,三下五除二地吃掉满满一大碗。饱足之后的人们,唇齿之间还在回味牛肉兜汤的鲜香滑爽。

上杭牛肉兜汤的来源和客家文化有关。在古代,居住在贫瘠山区的客家人,生活清苦,很少有鱼肉吃。有一天,一个生意人挑着用火炉煨着肉汤的箱子与放着碗筷箱子凑成一个担子,一边走街串市,一边操着淳厚的客家方言:“牛兜蛮(要不要牛肉兜汤)……”农家牛肉的醇香和飘香四溢的汤香,犹如开在春天的繁花,一朵接着一朵,挑逗着人们的鼻尖,很快,人们喊住那个生意人,争着来品尝。当时的牛肉兜汤,现做现卖,用网兜兜着烫熟即食,但由于条件所限,人们只能或站或蹲端着吃。因“端”在客家语中为“兜”,久而久之,不仅传音曲意地成了“兜汤”一词,而且渐渐发展为一种具有浓郁客家风味的小吃文化。

清晨喝一碗牛肉兜汤,不仅可以暖身,而且可以增强免疫力。牛肉兜汤中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常喝可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

上杭牛肉兜汤的制作方法很简单。首先,取最新鲜的黄牛肉,横刀切成指头大小的牛肉片,接着,倒入一定比例的老抽、生抽、料酒和鱼露等佐料,混合搅拌,用力地捏、抓、掐,使其成为坨状。然后,加入适量的地瓜粉抓匀,用最大的力气把地瓜粉深深地嵌入牛肉纤维里。最后,把切好的姜丝和大量清水放入铝锅中,等到煮出姜汁味时,再把牛肉放入锅中,熬制3—5小时后,加盐调味,便大功告成。

噗,一股香气涌入鼻腔,刺激味蕾,此时此刻,怎能不来一碗上杭牛肉兜汤?

作者:何颖,热爱文字的书写者,作品散见于《今晚报》《福州晚报》《福建法治报》《闽西日报》等报刊

4春节记忆

文/黎育清

春节就这样过去了,留在孩子们心里的依然是那压岁钱和吃不够的零食,然而留在大人们心里的永远都是那不舍的亲情和浓浓的乡愁。

每年的春节,我都会想起自己小的时候,那时候实在是太穷了,家里一年到头的收入勉强够维持日常生活的开销,更别说是结余存款了,过年真的可以说是过关。我们家那时候六口人,我们姐弟三个过年的新衣服就是冬天家里卖蕉芋粉换来的,至于父母的新衣服,那是没有的。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年货自然是可想而知了,鸭子两只、猪肉五六斤、茶料两三样而已。除夕的晚饭,就是老三样,鸭肉、红烧猪肉、萝卜丝炒鸭内脏,这就算过年了。

不过就算那时候年过的那么寒酸,我们也还是很盼望的,每年农历新年后,只要看见母亲开始在小河边“落粉”了,父亲开始上山挖冬笋了,我们就知道快要过年了,心里就老想着。

一到年二十五后,老一辈的人就说“入年假”了,不吉利的话就不能说了,外地打工的人也陆陆续续开始回家了,那会儿堂三哥在广东做针织,我就很期待他回来,只要他一回来就会给我们兄弟俩几块钱零花,这可是“巨款”。年二十七八,家家户户就开始蒸年糕了,蒸年糕时间要很久,至少24小时以上,所以又出现了“顾火”的说法,就是不能让火熄灭,不然年糕就不好吃了,所以柴火也要那种质地比较硬且又耐烧的,不过这个我们可是很早就准备好了,就是利用在周末的时候上山砍这种柴火,然后扛回来风干,专供蒸年糕使用。

按照风俗,除夕晚饭时是要发压岁钱的,不过父母从来都没有给过我们,有时候伯父会给个一两块,堂哥们也会偶尔给,合起来也不到五块,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已经非常多了。晚饭后要放鞭炮,我们家也是从来都不放的,那时候我很想不明白,为什么家家户户都放,唯独我们家不放?问父亲得到的回答总是放鞭炮就是浪费钱,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父亲不是不想放,而是没办法,他是要把买鞭炮留着来年我们兄弟俩做学费啊,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年夜饭后,鸭肉就不能吃了,要留着正月来人招待。大年初一,我们小孩就穿上新衣服,早早起来挨家挨户去拜年,俗称“打饼子”,走上一圈,就装了满满一袋子,一个正月的零食就有了,有了这些,早就把鸭肉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我们家年初一晚上是铁定的包茶料包,我们姐弟三个就和父亲一道,用草纸包饼,按照亲戚的数量包好,初二开始就走亲戚拜年了。

我记得最寒碜的一次过年,是父亲离开那一年,除了还部分债务以外几乎没有钱过年了,置办年货都成问题,住在隔壁村的二姨知道情况后,从家里给我们送来了两只鸭子,猪肉也是在姐夫家拿的,这就算过年了,现在想起那个年,心里都还很沉重。

幸好的是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党的好政策,日子越来越好了,现在和那时候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是天天都过年,新衣服随时可以买,鸡鸭鱼肉想吃就吃……想想现在的孩子有多幸福,所以我也经常会和儿子说起这些话题,聊一聊过去的日子。

现在的人过年已经不在乎吃什么穿什么了,而是在乎团圆,在乎那一种亲情,去年除夕年夜饭,我们奶奶膝下五兄弟四家人就是一起吃的,满满当当坐了两桌,自然气氛也就完全不一样了,并且我们约定,每年的年夜饭都要一起吃,吃出亲情,吃出别样年味。

5五月,我不在故乡

文/赖翠伟

故乡之春,步入尾声。蝉鸣盛夏,如隔昨日,汀江涨潮亦或退潮,若在家中,驻足窗前,眼下皆知。踏遍千山万水,寻不得更为曼妙之处,度过春夏秋冬。

居于汀江河畔,门前便是国道,每逢初春时节,国道两旁,桐花茂盛,淡淡清香,路人细品,宛如白色丝带,缠绕山之细腰,与山川柔美曲线,于清晨云雾中苏醒,缕缕清风荡开汀江细纹,闪闪金光沉醉河畔梦里,暖阳下微微泛起涟漪,如银河里的星光,像梦中的我回到故乡。

去年五月,我坐在大树环绕的森林,聆听着她的心跳,一脉一博,链接着我的心脏,文思泉涌源源不断,是森林赐予我长青的心跳。我是森林之子,血管里流淌着闽西血脉,生长在汀江河畔,吮吸着客家母亲河,无论身处何方,汀江依然滋润心田。在生命的河流里,守护森林的心跳。风停了,凝望幽静深绿的森林,听见自己的心跳。

五月该很好,若我尚在场。

借我夜色清凉,漫步汀江绿道。犹如爱的彩带,在汀江两岸蔓延,向月光表白,与满天繁星含情脉脉。九洲的格桑花向我招手;南江滨的音乐喷泉在传递着闽西红色文化;骑行队一路直上;偶遇台上演精彩的木偶戏……

五月,漫步在汀江绿道,风景如画。

站在桥上眺望,邂逅紫金公园。看山是山,看树是树,湖水清澈,一缕缕阳光,洒下波光粼粼,闪闪的梦,向我召唤,清风习习,想起去年夏天,萤火虫翩翩起舞,捧着萤火虫,以为抓住了整个夏天。在紫金公园,可以领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魅力。

五月,想在紫金公园,与你偶遇。

午后阳光灿烂,初次登石壁寨。一路上,许多大小亭子;一路上,上山下山人群络绎不绝。有人开车上山,有人骑车上山,有人徒步上山,每个人都怀着不同的心境。到了山顶,对风景而言你只是个过客。感受石壁寨的灵气,是一件有趣的事。

山上有座寺庙,取其名曰白云寺。云雾缭绕着山峰,像是侧躺的美人,看枝繁叶茂的四周,听蝉鸣鸟叫的旋律,得知夏已到来。

不追逐春的浪漫,不羡慕秋的情怀。今夜只写上杭的五月,此刻在异国他乡,子庚年五月的某天某个时刻。在狂欢中孤独,在独孤中狂欢。

“五月,我不在故乡。”我不敢说出这句话,我怕思念的情绪让眼眶决堤,于是沉默不语。

作者:赖翠伟,年生于上杭,上杭县作协会员,龙岩市作协会员。近百篇作品发表于杂志、报纸、网络平台等。

主办:上杭县作家协会

主编:林华春

编委:李迎春张强福林斯乾熊永富

编辑:何颖蓝冬琼赖翠伟

本期编辑:林华春

编审:林斯乾熊永富

图片:林华春赖翠伟何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ouwanbao.com/fzwbfz/130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