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富学彭晓静福州福寿宫所见摩尼光佛

摘要:摩尼教原本反对偶像崇拜,后来因受到佛教的影响,开始行崇拜偶像之实,于是,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吐鲁番和福建等地涌现出一批用于偶像崇拜的摩尼光佛像,其中尤以福寿宫所见四尊造像最具个性,均为孩儿脸大人身,且手持长剑,以一袭戎装示人。通过对西域出土文献和霞浦摩尼教科仪文书的解读,可知孩儿脸形象的创造来源于摩尼的少年成道,戎装形象则体现了东南沿海摩尼教的武化,是对两宋以来官府对摩尼教武力禁压的回应,目的在于自保。

关键词:摩尼教;摩尼光佛像;偶像崇拜;福寿宫

福寿宫位处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乌山角下南门外十八洋路之浦西洋,原建于宋代,后历经重修,现存者为年重修之貌。该宫原名“明教文佛祖殿”,在年宗教资产清查中,由于“明教文佛祖殿”一名的宗教属性不够明确,无法登记,为申请合法宗教身份,遂改名为“福寿宫”,胪列道教庙宇,从而保存了下来,但原来的寺额“明教文佛祖殿”至今尚保留于寺院门首。(图1)村民耆老皆言:祖辈供奉该寺神明的仪式很独特,与道教、佛教有所不同。现在看来,该宫当属一座摩尼教寺院无疑。[1]年10月以来,在北宋摩尼教教主林瞪第29代裔孙林鋆先生的主导下,福建省霞浦发现了大量宋元明清以来的摩尼教文献资料。笔者有幸受命整理研究这批新发现,颇受启发,发现这些资料可为福寿宫的深入研究提供力证。年7月,笔者一行六人赴福寿宫考察,收获颇丰。今将个人所见公诸同好,冀识者不吝教焉。

一、福寿宫所见摩尼光佛偶像

福寿宫由正殿与“观音阁”、“华光殿”、“大王殿”三座偏殿构成。正殿主祀霞浦摩尼教教主林瞪和摩尼教创始人摩尼光佛,左右配祀真武大帝、许真君,另有三十六护法神将;三偏殿分别供奉观音菩萨、华光大帝马天君和黄、赵二大王。[2]寺院内保存有一批珍贵的文物,如摩尼光佛雕像、《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图挂轴》、清乾隆年间铸铁元宝炉等。清代香炉计有二件,均有浮雕铭文,除年款外,还有“度师真人”和“明教文佛”之类字样,其中,“度师真人”指林瞪,“明教文佛”则指摩尼光佛,特别引人注目。

图1福寿宫外观

福寿宫所见摩尼光佛像共有四身,第一身为夹苎脱胎彩绘,第二身为绢本,第三身为壁画,第四身为泥塑。

第一身夹苎脱胎摩尼光佛像通高0.69米,底座高6.5厘米,宽0.39米,坐台高0.3米。佛像脸型长方略圆,弯眉明目,披肩散发,着对襟长袍,结带为扣,左手结剑诀,右手持长剑,两腿分叉下垂,双腿之间有水样波纹,下身着戎服,足蹬火轮,神态威严。(图2)据调查,该佛像为信徒在清末按已毁坏的塑像原貌重塑,外貌特征与晋江草庵摩尼佛的石雕像极为相似,按当地信徒说法是孩儿脸大人身。[3]

第二身绢本摩尼光佛像见于福寿宫保存的清绘《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图挂轴》。该画长约1.6米,宽90厘米,画的左上方是明教文佛,即摩尼光佛,右上方是度师真人,即北宋摩尼教主林瞪,他们的上方各悬挂着灯笼,灯笼上分别对应写着“明教文佛”与“度师真人”字样。林瞪身着八卦衣,留有八字胡,神态安祥;摩尼光佛身着戎装,手持宝剑,满身英气,却为童子脸。二主神以下绘王天君,其左右二侧分绘四大护法,即李天君、赵天君、张天君和马天君。他们本为道教护法师,这里成为摩尼教的护法神。诸天君手持戟、锏等兵器,神态严肃,威武雄壮。最下方为两个部将、一个马夫和一匹马。挂轴所见“明教文佛”与“度师真人”字样,同于庙内清代香炉上的题字。相同的题字又见于福州近期发现的民国时期文物——明教“护身符”。该符正背二面皆阴刻楷字,正面为:“驻镇浦西同善堂度师真人、明教文佛香火。”背面为:“驾前马张赵李四大元帅香火。谊儿王銮英。”[4]这里的“明教文佛”与“度师真人”可与福寿宫及《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图挂轴》所见相对应;马张赵李四大元帅又恰与挂轴所见四护法神——李天君、赵天君、张天君和马天君——相对应。

图2夹苎脱胎摩尼光佛像图3纸本摩尼光佛像

第三身壁画,现已模糊不清,只能看出大概的轮廓,应是依照前揭《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图挂轴》而绘上去的,所以内容完全相同,兹不赘。

第四身为泥塑,摆放于福寿宫正殿之正壁(即北壁),与度师真人林瞪并肩而坐,度师真人座下另有圆形莲台。二像前摆放五尊护法神像,泥塑彩绘,威武雄壮,自左而右依次应为李天君、赵天君、王天君、张天君和马天君。主祀人物形象与《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图挂轴》相比有很大变化,如林瞪由八字胡变成了络腮胡,摩尼光佛手持宝剑,造型与挂轴所见不同,却与夹苎脱胎摩尼光佛像近似,只是衣服由紫红色而变为金黄色(鎏金)。香案外为金色帷幔,刺绣“明教文佛祖殿”六字。(图4)

图4福寿宫主供像与香案

二、偶像崇拜与摩尼教教义的冲突

摩尼光佛之偶像,不惟见于福州福寿宫,而且还见于福建许多地区与摩尼教相关的宫庙,如闽侯县上街镇石砂村宫庙木雕像(仿自福寿宫夹苎脱胎摩尼光佛像),晋江草庵石刻像,草庵附近苏内村水尾宫(境主宫)木雕像和画像,晋江东石镇木刻像,霞浦柏洋乡上万村木雕像,现知者已有十身之多。

如所周知,摩尼教形成于3世纪中叶,是由波斯人摩尼在祆教(拜火教)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基督教诺斯替派和佛教教义和思想而形成的。

基督教一贯反对偶像崇拜。《旧约圣经·耶利米书》第十章言:“众民的风俗是虚空的。他们在树林中用斧子砍伐一棵树,匠人用手工造成偶像。他们用金银妆饰它,用钉子和锤子钉稳,使它不动摇。它好像棕树,是镟成的,不能说话,不能行走,必须有人抬着。你们不要怕它。它不能降祸,也无力降福。”所以基督教把佛教蔑称为偶像教。

其实,佛教并非一开始就是偶像教。原始佛教认为佛在心中,不主张个人崇拜,不立寺庙,不修佛像。只是随着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尤其是希腊、罗马造像传统对印度西北部造成影响,至贵霜王朝迦腻色伽一世时,才最早出现了佛像,见于当时铸造的硬币之上,其中既有释迦牟尼佛立像,[5]也有弥勒佛坐像。[6]时当公元1~2世纪左右,比佛教的形成,要晚七八个世纪之久。

祆教一开始同样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Hrodotus)所著《历史》对当时波斯人祀神的情况有如下记载:

他们不供养神像,不修建神殿,不设立祭坛,他们认为搞这些名堂的人是愚蠢的。我想这是由于他们和希腊人不同,他们不相信神和人是一样的。然而他们的习惯是到最高的山峰上去,在那里向宙斯奉献牺牲,因为他们是把整个穹苍称为宙斯的。他们同样地向太阳和月亮,向大地、向火、向水、向风奉献牺牲。[7]

说明在当时,祆教也无崇拜偶像的传统。及至公元前5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该教才开始明显实行偶像崇拜了。[8]

如同原始佛教和原始祆教一样,原始摩尼教同样是主张不立寺庙,不拜偶像的。摩尼在传教之初即主张“祈祷神灵,不需要建寺院”;[9]而且,如同基督教、原始佛教和原始祆教一样,不仅不拜偶像,而且是极力反对偶像崇拜的。大量的摩尼教文献中都可证明这一点。

摩尼教敦煌写本S.《下部赞·此偈你逾沙忏悔文》有载:“于七施、十戒、三印法门,若不具修,愿罪销灭!”[10]何为十戒?阿拉伯学者柰丁(al-Nadīm)《群书类述》有载,即不拜偶像、不妄语、不贪欲、不杀生、不奸淫、不偷盗、不欺诈、不行巫术、不二见(怀疑宗教)、不怠惰,其中,不拜偶像和不杀生,分别被列为摩尼教“十大戒”之首位与第四位。[11]吐鲁番出土摩尼教赞美诗《胡威达曼(Huyadagmān)》有言:“没有任何一个偶像、祭坛或神像,会把他们救离地狱。”[12]另一件吐鲁番出土的摩尼教颂诗更是直言:“所有那些崇拜偶像的人,都将走向灭亡”。[13]

既然偶像崇拜有违摩尼教戒律,并且饱受诅咒,福州福寿宫何以会有摩尼光佛雕像呢?尤有进者,该摩尼光佛像还手持利剑,一身戎装打扮,满脸杀气,显然与“尚和”的摩尼教教义不合。这又是为什么?还有,福寿宫摩尼光佛像为孩儿脸大人身,何以如此?总之,福寿宫摩尼光佛像所蕴涵的亟待发覆探讨的问题不在少数。

三、福寿宫摩尼教偶像崇拜的历史缘由

早些年前,当霞浦与福州诸地的摩尼光佛造像尚不为学界所知时,林悟殊先生即针对泉州市晋江草庵所见的摩尼光佛石刻,对摩尼教的偶像崇拜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中亚的摩尼教团是没有神像或偶像的崇拜”的,所以,“泉州摩尼教的偶像崇拜自然就不是继承中亚摩尼教团传统,而是外来摩尼教在中国特定条件下嬗变的产物”。[14]诚得的之论。遍检唐代汉文文献,不曾发现有任何文字道及摩尼教诸神及教主之形象。这至少说明,摩尼教初入华时,很可能尚没有图像,退一步说,即便有图像,也流传未广,故未引起社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ouwanbao.com/fzwbfz/12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