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避暑
文
吴佳佳图
网络
-当代文学微刊-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嗓夕阳。”夏日,酷暑难耐。现代人的避暑方式很多很科技,即便室外高温四十度,室内也能清爽一夏。那古人又是如何在夏天避暑呢?“夜入明河星似少,曙摇澄碧扇风翻。”古代,人们用来降温的主要工具是扇子。扇子是人们把砍来的竹子削成篾片编织而成,古人称之为“摇风”,或“凉友”。家境优沃的土豪则用绢帛等贵重丝织品精编细制成扇子,美观又轻便。古代的文人墨客多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怡情怡性,情趣十足。而达官贵人的避暑方式,是让手下的仆人扇风,舒适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清爽和惬意。唐代时期,皇帝有专供避暑的凉殿。他们在凉殿里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后,冷气会传往殿中。同时,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雨水沿檐直下,形成水帘,激起凉气,达到消暑目的。清代的消暑方式简单多了。凡皇帝、后妃所在之处,在夏至前让人搭好脚手架,高过殿顶,顶上铺好苇席隔热。皇帝、后妃的寝宫门前安装竹帘,以防蚊蝇叮咬。后妃们出去散步,宫女太监提着熏香炉跟随其后驱蚊蝇。扇子是皇帝、后妃必用之物,有宫扇、团扇、羽毛扇、折扇等应有尽有。当然了,清代皇宫内已有机械扇子,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开动发条,羽毛扇上下扇动,产生徐徐凉风。南宋时期,杭州街头有很多暑汤冷饮:甘豆汤、豆儿水、香薷饮、椰子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让古人在夏日解渴降温。光绪时期,慈禧太后夏日用“甜碗子”作消暑小吃。“甜碗子”,就是把新采上来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去籽和果藕配在一起冰镇了吃。慈禧用来冰镇的冰,是取自距长安城西南百余里的太白山上岩洞内,千年不化的冰。由地方官每日派人赴太白山运冰,供御膳房冰镇用。战国时期就有世界上最早的冰箱——青铜冰鉴。这种器物是古人用来冰酒的,尊缶内装酒,鉴、缶壁之间的空间放置冰块。“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夏天饮酒,捞净糟沫后进行冰镇,喝起来才清凉味甘,舒爽无比。当然了,如此奢华的器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只有贵族才享用得起。清代,宫廷已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状,清代宫廷木质冰箱上面以厚木板为盖,腰部上下箍铜两周,箱的两侧设置便于搬运的铜环,四条腿足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这种冰箱外形美观,结构科学合理,与现代冰箱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木冰箱的成本较高,仅限于宫廷和上层权贵之家,因此流传至今的实物并不多见。“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坐在空调房里,吹着冷气,喝着冷饮,享受高科技带来的舒适与清凉,想像着古人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花样繁多的避暑方式,更不禁为人类进化的速度而感叹。(7月21日发表于《郴州日报》)End.
如果你喜欢这篇内容,欢迎转发朋友圈
吴嘉,女,爱好文学,近年来作品散见于《中国广电新闻出版报》《新民晚报》《南京日报》《湖北日报》《读者报》《合肥日报》《安徽农村日报》《福州日报》《闽北日报》《伊犁日报》《石家庄日报》《光华时报》《中国老年报》《燕赵都市报》;杂志《中国校园文艺》《银潮》《客家文学》《河北教育》《山东青年》《文化前沿》《小溪流》《岷州文学》《中国中医药》《幸福家庭》《老友》《老年知音》《健康》《食品与健康》等报刊杂志,发表有近百万字。
作
者
简
介
招生在线
有九年历史的陈清贫写作培训网校常年招生报名咨询,网校分为基础班、提高班和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所有写作文体,时间一年。我们零基础起步,滚动授课,随到随学,欢迎报名加入!
平台投稿须知
由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zhouwanbao.com/fzwbfz/14462.html